當市民開心地接到快遞時,或許並不知道,寫有地址、手機、姓名的快遞單已在網上被公開叫賣,而且購買一條信息只需兩毛錢。昨天上午,大興法院開庭審理一起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案,犯罪嫌疑人通過QQ群購買快遞單,先後獲取個人信息6萬條。令人驚訝的是,嫌疑人竟不知自己的行為觸犯了法律。
QQ群叫賣真實快遞單
今年4月到8月,鄒某夥同他人通過QQ群先後購買公民個人信息6萬條,經過網安部門偵查,這些個人信息全部泄露自快遞單,且每條都是真實信息。鄒某利用購買到的個人信息進行電話推銷,再從所代理的保健品銷售商處獲得提成,五個月售出產品近三千件,獲利數萬元。
記者昨天通過QQ群查找“快遞單”,立即出現上百個符合條件的QQ群,成員均為數百人。一個名為“淘寶真實快遞單有底單”的群組成員已達人數上限1000人。許多群介紹都標注著“出售當日真實快遞單”。
鄒某買到的6萬條個人信息,每條只需兩毛錢。據辦案人員介紹,“一般兩三毛錢一條,針對性強的信息價格會相對高一些。”比如購買信息者是推銷保健藥品的,那麼此前買過保健品的用戶信息就更有價值,一條往往能賣到幾塊錢。
買賣個人信息竟不知違法
“我之前確實不清楚觸犯了法律。”昨天庭審中,鄒某非常後悔自己的行為,並對所犯的錯誤供認不諱。“許多買賣個人信息的人根本不清楚這種行為的違法性,以為只要不做危害他人生命安全的事情就無所謂。”承辦本案的法官告訴記者。
根據刑法修正案規定,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是指將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或者竊取或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上述信息,情節嚴重的,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本案中,公訴機關認為,犯罪嫌疑人鄒某夥同他人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應以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追究其刑事責任,提請法院依法懲處。
快遞單泄露個人信息危害大
業內人士介紹,一條“快遞單”的流轉要經過許多環節,任何一個環節都存在信息泄露風險。例如,快遞發出時會生成一張印有發件人和收件人個人信息的面單,面單一式四份,發件人、收件人、快遞營業廳、工作人員各一份,這些面單就可能導致信息泄露。
網店店主是購買快遞單信息的主力軍,快遞單交易源于網店的“刷鑽”需求,即通過制造虛假交易量來提高網店信譽。法律專家認為,相比房地產、銀行等傳統行業所泄露的個人信息,快遞單信息更完整,背後隱藏的社會危害性更大,容易滋生冒領快件、入室搶劫殺人、敲詐勒索等刑事犯罪。
“由于監管措施不到位,從接單的快遞公司到轉運物流工作人員都有泄露個人信息的機會。”承辦法官介紹,法院將對快遞行業發出司法建議,建議相關行業加大監管力度,加強行業自律。此外,消費者也應該提高警惕,把帶有快遞單的外包裝“處理後”再扔掉。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