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富士康積極發力自有品牌 以擺脫代工廠標簽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6月30日報道,鴻海精密正悄無聲息地努力成為一家自有品牌產品制造商。蘋果公司的大多數iPhone和iPad產品一直由該公司組裝。
近來,這家年收入1300億美元的公司開始銷售和分銷自有品牌的手機和配件,並計劃很快在臺灣提供電信服務。
從某些方面來看,打造自有品牌的產品和服務也是一種需要。富士康去年收入較2012年僅增長1%,遠低于2010年53%的增幅,當時該公司為蘋果公司生產了第一部iPad平板電腦,並獲得了蘋果公司大多數的產品訂單。
自2009年以來,該公司的勞動力成本增長超過了一倍。蘋果公司、索尼公司和微軟等該公司的大客戶出于分散供應商、尋求更好定價的考量,將部分訂單交給了富士康的競爭對手。
富士康目前有員工超過100萬人,在中國大陸從南部城市深圳到北部城市鄭州都設有工廠。
不如人意的外部審計和員工抗議已經促使該公司改變政策,提高了工資並增加了其他成本。
富士康去年凈利潤增速放緩至13%;與之相比,2009年時的增速水平為37%。據知情人士稱,今年早些時候,蘋果公司將一些iPhone和iPad的生產任務外包給富士康在臺灣的兩家競爭對手,即仁寶電腦以及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富士康將近一半的收入仍然來自于蘋果公司業務。不過,該公司現年63歲的創始人郭臺銘(Terry Gou)稱,這一類低利潤率、勞動密集型代工業務不再足以維持公司的增長。
在上周舉行的富士康年度股東大會上,郭臺銘表示,業務轉型對于公司未來十年實現可持續的增長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郭臺銘于1974年創立富士康,公司一開始以制造黑白電視的塑料調頻旋鈕為主。
在上世紀80年代初,富士康業務擴大至個人電腦組裝,並從90年代開始向蘋果公司供應一些電腦零部件。在過去20年中,蘋果與富士康的合作又擴大到了iPod、iPhone以及iPad產品的生產,使得富士康這個名字人盡皆知,公司也成為按銷量計的全球最大電子產品代工商。
郭臺銘在股東大會上稱,他希望對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加以檢驗,這個模式融合了軟件、硬件以及臺灣的無線網絡,然後再將這種業務擴大到全球。
富士康最近的一些舉措頗為引人矚目,例如該公司推出名為Coverbank的自主品牌手機配件以及名為Candyard的藍牙耳機。許多分析師都在猜測富士康是否最終會和自己的客戶在智能手機和其他設備領域展開競爭。
富士康此前表示,該公司沒有以自主品牌產品進入智能手機市場的計劃。而富士康正開始進入智能手機相關服務領域。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該公司計劃和印度以及印尼的部分當地分銷商夥伴一起銷售黑莓手機。
根據2013年年底簽署一項五年期合夥協議,富士康一直負責黑莓手機的裝配工作,同時還幫助這家加拿大公司管理庫存。
富士康一位沒有透露姓名的管理人士稱,這一合作關係能夠使富士康前所未有地深入參與一個全球性品牌產品的銷售和發貨預測等活動。
一名熟悉郭臺銘想法的前富士康高管稱,該公司未來還希望為其專利技術申請牌照,以此作為提高收入的一種方式。知情人士說,富士康正為可穿戴設備斥資開發生物識別傳感器等新型科技。郭臺銘去年10月份時曾說,富士康已經為人臉識別技術遞交了300項專利申請。
根據總部設在曼哈頓的專利咨詢公司Envision IP統計,富士康2013年躋身美國專利所有者榜單的前20名之列。該公司去年曾經將頭戴式顯示器技術專利賣給谷歌,售價不詳。
Envision IP總經理Maulin Shah說,富士康可能憑借發放專利許可證並與制造合同相結合,從中獲取額外收益,許多競爭者或許都沒有這種優勢。
富士康還推出了一個名為“Kick2real”的在線平臺,幫助創業者以零成本將創意轉化為技術模型。公司高管說,該公司還希望如果產品最終成型的話,富士康可以從中分一杯羹並獲得組裝生產的機會。
不過郭臺銘也承認,公司的某些新創意可能失敗。但他補充說,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比購買一家已經成功的知名企業要更劃算,公司總是可以調整新運營方式。
[責任編輯: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