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面簡述:
滬深兩市低開,滬指報3114.56點,跌幅0.06%,深成指報10761.28點,跌幅0.09%,創業板報1635.57點,漲幅0.34。在銀行券商保險等權重股拖累下,滬指午後回落翻綠。行業板塊方面,券商、保險、銀行等板塊跌幅居前,醫療保健、軟件服務、互聯網等漲幅居前。
消息面上,1.李克強稱以結構性改革推動結構調整,兩融風波引發跌停潮 民間配資火線搶位風險重重,證監會稱對兩融等監管舉措不宜過度解讀,肖鋼稱將採取多項措施便利跨境投資,A股推行T+0交易尚需時日,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貴安綜合保稅區本地股有望受益,深交所稱推動新三板與創業板轉板試點。2. 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四季度GDP同比增速為7.3%,此前市場預期四季度經濟增速可能從三季度的7.3%下滑到7.2%。2014年全年GDP增速為7.4%,高于預期的7.3%。
“1·19”暴跌之後,投資者對于後市走向分歧明顯加大,主要關注點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大盤何時止跌企穩,二是個股融資償還潮會否大面積發生,三是後期市場的風格偏好如何判斷。分析人士指出,短期市場有繼續探底動能,但持續大幅下跌的可能性有限;金融股融資成本較高,後期償還壓力不容忽視;伴隨大盤周期股強勢格局階段逆轉,弱周期消費板塊存在超額收益空間。
【觀點】
華訊財經認為,技術分析顯示雖然滬指MACD指標綠柱持續變長,但KDJ、RSI等技術指標亦釋放短線超賣的信號,預示著近期可能會有反彈的行情。早盤兩市低開,滬指探底回升漲近2%,周一市場指數創出了6年半以來最大的單日跌幅,反應過激,預示著短期指數將止跌,支撐會在3050點至3100點之間,大面積殺跌停的個股將顯黃金級別的買點。此次兩融業務的整頓確實給權重股尤其金融板塊個股帶來巨大的衝擊,主力砸盤幾乎毫不手軟,短線來看,部分權重股的中期調整已經來臨,因此,投資者近期不可盲目抄底,應規避漲幅巨大的藍籌類個股,在風險偏大之時,醫藥等避險板塊或可適當介入。
在選股思路上:每次回調均會出現買入的絕佳機會,重點關注金融、“一帶一路”、國企改革題材股。後市股指在震蕩攀升的過程中,可特別留意題材股繼續反彈的機會,中央一號文件即將出臺,可關注相關的題材股。據媒體報道,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或將于1月底公布。此外,近期我們反復強調中小市值個股的年報行情高送轉炒作機會,依舊可以逢低關注。
齊魯證券:慢牛局面正在形成並趨向穩固
市場短期做多的核心邏輯遭到衝擊。證監會對45家證券公司的融資業務檢查結束發現部分違規問題,對相關違規券商進行了嚴厲處罰;與此同時銀監會發布商業銀行委托貸款管理辦法,擬對銀行委托貸款嚴格管理,規定資金用途不得從事債券、期貨、金融衍生品、理財產品、股本權益等投資,我們認為觸發監管層本次調控行為的關鍵在于資金“脫實就虛”現象愈發嚴重。12月份社會融資總量達到1.69萬億元創去年7月份以來的新高,雖然新增人民幣信貸亦在經濟刺激計劃陸續出臺背景下出現回升,企業中長期貸款亦出現了反季節性擴張,但是表外融資(委托+信托+票據)達到7290億元,佔整個社會融資總量的比重大幅上升至43%並創出年內新高,顯示貨幣由金融體係向實體傳導的路徑仍然不順暢,這意味著央行貨幣政策的短期重點將更加側重于疏通實體和金融的傳導路徑,市場所期待的貨幣政策全面寬松將有所推遲。
對市場中長期走勢樂觀,但投資策略錨定的客體需要做調整。事實上,中國貨幣資金“脫實向虛”現象從2012年底起就已經發生。從全球經濟周期角度觀察,中美兩國在金融危機後,工業部門的恢復進程基本同步,PPI出現明顯的背離始于2012年下半年,至此美國經濟逐漸向上,中國則開始滑入通縮區間。從2012年四季度開始,我們可以觀測到商品房價格指數與PPI出現大幅背離,這是中國本輪貨幣“脫實向虛”的第一步,即在內生需求偏弱背景下,貨幣涌入具有金融屬性的房地產領域;2014年2月地產價格見頂之後,債券市場收益率曲線整體下移,短端收益率大幅下行表明資金面寬松起著主導作用;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權益資產預期收益率較債券資產收益率出現優勢,以類債券為主的建築、房地產、煤炭、交通運輸、銀行等大盤藍籌股出現了估值的快速修復。
從過去兩年中國貨幣資金“脫實向虛”的歷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兩個核心矛盾: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不僅低于融資成本,而且還低于各種大類資產的收益率水平,這是導致貨幣“脫實向虛”的關鍵。因為“一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會非常膽壯起來。只要有10%的利潤,它就會到處被人使用;有20%,就會活潑起來……”地產、債券、權益資產在過去兩年被肆虐地流動性抬升了整體估值水平,而隨著中國產能出清進程穩定進行,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收益率的剪刀差正在收窄。只要貨幣政策守住係統性金融風險不發生的底線,貨幣資金在實體以及金融市場的分配將出于均衡。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認為A股市場慢牛局面正在形成並趨穩固。
我們堅持認為在貨幣過剩背景下,估值提升的第一個階段已經走過,2015年市場將對企業盈利能力的改善賦予更高的權重。從去年7月份到現在,非銀估值雖然修復了109%,高于建築的105%、房地產的81%、煤炭的76%、交通運輸的69%、銀行的60%(TTM,整體法,剔除負值),但是非銀的上漲對于本輪市場的上漲只是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我們認為市場長期上漲邏輯未受衝擊。另外一方面,考慮到融資融券余額目前已達到1.11萬億,佔A股流通市值的比重達到3.41%,市場短期可能會因此受到衝擊。但是考察其他存款性公司的資產負債表,我們發現證券公司新增客戶保證金在前三季度大幅上升了2.89萬億,我們認為居民部門資產的係統性重配是核心要素。
實體經濟依然偏弱,海外風險偏好回落可能放大短期悲觀情緒。下遊需求方面,商品房成交面積同比增速短期走弱,其中,一線城市由27%下滑至19%,二、三線城市則再現12月份以來的負增長;中遊價格方面,全國水泥均價下滑至347.67元/噸再創新低,與此同時工業品價格持續下跌,螺紋鋼熱軋卷板等價格亦分別回落2-3個百分點。除此以外,近日瑞士央行突然取消瑞郎兌歐元1.20:1的匯率上限管制,並下調活期存款利率和三個月瑞郎Libor利率的目標區間。全球金融市場避險情緒顯著上升,美元指數飆升至93點創12年新高,美國市場的中國ETF波動率指數同時上升。歐洲央行QE的實施則意味著全球流動性增加,但是從短期來看,新興市場的經濟狀況並無明顯回升,而估值修復進程亦基本接近尾聲,從這個角度而言資金回流美國概率大增。一旦美國國債收益率跟隨美元指數走強,全球各大市場中,估值處于高位的市場亦將受到衝擊,A股市場亦難獨善其身。因此,從某種層面而言,我們認為A股短期調整對中期走勢而言反而有利。
配置方面,關注三條主線:部分行業的企業盈利會由于供給收縮加劇以及成本端繼續下行出現改善,短期首推估值偏低且行業層面催化劑豐富的電力設備和新能源,細分子行業可關注電動車、光伏、風電、工控等領域。此外,繼續看好產品與原料價差擴大、供需力量變化推動行業產能利用率顯著提升的滌綸行業;持續看好國企改革投資機會,建議關注方向除了軍工集團的資產重組外,亦關注產業資本開始逐漸青睞的有色金屬業,以及絕對估值和相對均估值具備吸引力的公用事業板塊;部分成長股的回調再次凸顯投資價值,建議關注的方向包括互聯網金融、信息安全以及處于估值切換中被低估的消費電子;消費品方面可關注廚電、調味品以及定制家居類上市公司。
[責任編輯: 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