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國際生物谷總體發展規劃(2013年—2020年)》亮相
本報訊 (記者阮元元)到2020年,深圳國際生物谷科研、教育、產業、生活等軟硬件設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生物產業增加值達800億元。昨日,《深圳國際生物谷總體發展規劃(2013年—2020年)》(簡稱《規劃》)通過政府公報亮相。
《規劃》稱,深圳國際生物谷地域范圍覆蓋東部沿海大鵬、鹽田及坪山地區,將以建立生物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區、生物產業高端發展先導區、醫療健康管理創新試驗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示范區為目標。同時,深圳國際生物谷以基因組學、生物治療等為核心,大力發展相關前沿技術和產業,是落實國家生物科技及產業規劃的重要載體,將加快形成“西有前海、東有壩光”的雙引擎驅動發展格局。
生物產業領跑全國
《規劃》稱,到2020年,深圳國際生物谷科研、教育、產業、生活等軟硬件設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生物產業增加值達800億元,建立全球最大的基因診斷平臺、生物樣品和細胞庫;集聚10家以上高水平醫學機構、3家以上特色學院,新建3家以上國家級研究平臺;探索建立中國生物科技聯合高等研究院。
到2020年,深圳將初步形成係列化、可推廣的新一代生物科技人才培養機制與規范化的教學體係,具有每年生物科技及相關領域百名博士、千名碩士的培養能力,在站博士後400名以上,吸引若幹諾貝爾獎獲得者、兩院院士、千人計劃等高端人才團隊落戶,造就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領軍人才。
深圳是首批國家生物產業基地,2009年以來,產業年均增長超過30%,高于GDP增速近2倍,產業發展領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