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胞之家網訊:由廈門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廈門大學圖書館主持編輯,廈門著名文史專家洪卜仁先生擔任主編的史料書籍《臺灣光復前後(1943-1946)》日前由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分上、下兩篇,以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為界,上篇是“光復前”,下篇是“光復後”,從100多萬字左右的資料中最終選出成書的30多萬字,大小文章超過500多篇。
該書所據資料來自廈大圖書館館藏的1943-1946年大陸出版的報紙,包括當時廈門的《江聲報》、《星光日報》;重慶的《大公報》、《新華日報》;上海的《僑聲報》、《文匯報》;以及福建等地的《東南日報》、《中央日報》、《泉州日報》,也有一些是剪報。選入時原文照錄,保持原文體例和風格,原文對人對事的看法也不作改動。 洪卜仁先生介紹,編輯《臺灣光復前後》,“立足點是臺灣是中國的領土,而且是從‘法’與‘情’兩方面來驗證的。”
“《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關臺灣問題的國際文獻,經國際各主要媒體的傳播,中國擁有臺灣的主權,已經為世人所公認,這是國際社會的法理;至于當時臺灣的民心民意,則更有詳實的資料記載。” 洪卜仁指出,臺灣光復前,有些人擔心,被日本殘酷統治整整半個世紀的臺灣同胞,也許忘記了祖國,而事實恰恰相反,任憑日本推行各式各樣的同化政策,他們祖先從閩粵帶到臺灣的華夏文化、故鄉的民俗方言,依然代代傳承,尤其是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仍然長存,向往祖國的向心力歷久不衰。 “當抗日勝利的消息在臺灣傳開後,臺灣同胞群情振奮,舉島騰歡,與祖國各族人民共享抗戰勝利的喜悅,翹首企望祖國政府的代表早日東渡臺灣,接受臺灣日軍的投降。臺灣到處出現了爭買祖國國旗的景象,自覺學習國語、國文乃至國歌,蔚然成風。” 廈門市臺聯盧紹荀會長介紹,出版該書,單單史料收集,時間就花了一年多,原本想反映光復前後臺灣社會的百態,但受限于篇幅只能有針對性地篩選,而且有些文本資料已經很破舊,無法全部恢復原貌,這也是一個遺憾。 盧紹荀表示,在閩臺五緣關係中,相較地緣、血緣、文緣和商緣,大家對“法緣相循”的理解比較沒有那麼直觀,所以要把它具體化,而讓史實來“說話”則是一種直接的實現方法,這也是市臺聯和廈大圖書館聯手編著《臺灣光復前後》的用意。 盧紹荀指出,歷史沉淀的東西,隨著時間流逝,有的真相會越來越模糊,因此,及時搶救史料意義重大。(福建廈門臺聯 戴曉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