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臺灣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助理教授郭育仁在發言。中新社發 陳小願 攝

圖為以臺灣東吳大學講師身份參會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委員何溢誠(右)在發言。中新社發 陳小願 攝
中新社重慶3月19日電 (記者 陳小願)全國臺灣研究會19日在重慶舉辦第六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40多位學者就“目前兩岸政治關係如何合情合理安排”等議題進行研討。
中共十八大報告針對臺灣問題提出,“希望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這一論述引發兩岸學者持續關注。
全國臺研會研究部副主任李賀認為,合情合理安排中的“合情”,要求尊重歷史、正視現實、維護團結、以人為本;“合理”要求恪守一中、協商一致、相互妥協,逐步推進。
他指出,兩岸政治關係安排,要將“兩岸同屬一中”法律化,強化兩岸“法理一中”的共識;建議兩岸共組常設機構協商處理兩岸政治關係定位。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副教授陳星發言時指出,兩岸關係中合情合理安排涵蓋的內容非常豐富,諸如兩岸公權力打交道的問題、兩岸政治協商問題、兩岸互設辦事機構處理交流與合作事宜的問題、臺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兩岸如何結束敵對狀態並逐步達成和平協議問題等。
陳星表示,合情合理安排的關鍵在于兩岸政治互信的累積和共同政治認知的增加。從長期來看,兩岸合情合理安排的原動力還是兩岸不斷擴張的民間交流以及日益增加的共同利益,在這些基礎性因素的推動下,合情合理政治安排的協商會加快步伐,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局面也會相應進入新的階段。
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學術研究部研究員李曦指出,對兩岸政治關係合情合理安排,要做到“排除分裂、舍得有度、貼合實際、排除外力”。
李曦認為,“兩岸協商不能以大欺小,以勢欺人,拒不讓步;也不能罔顧現實,漫天要價,毫不妥協。兩岸政治安排的結果,要基本符合兩岸政治現實和國際政治現實。”
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助理研究員高遠認為,“合情合理安排”的實現方式,包括著重增進政治互信,特別要擴大政治對話及民間合作的規模和層次;要創造基礎性條件,推動兩岸關係向前發展;通過理論創新破解兩岸疑難問題。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助理教授劉性仁指出,合情合理安排可落實在各項協商的過程中,“通過目前的兩岸兩會協商,進展到未來的兩岸協商,兩岸終須要靠制度化協商方能使爭議降至最低,畢竟通過政治溝通過程的探討中,使兩岸當局也都能看得更清,摸得更透。”
臺灣東吳大學講師何溢誠則認為,在兩岸關係邁入深水區後,不能再只是摸著石頭過河,而應該“搭橋過河”。“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統合之路,兩岸政治關係要與時俱進,除了合情合理外,還要有‘合法’的安排,兩岸應先各自找尋、遵循既有的法源。”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臺灣博士生王正建議,建立“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的“跨兩岸機制”,推動融合公權力與社會力的兩岸共同多軌治理,作為新階段兩岸政治關係安排的新模式,既為兩岸領導人的定期會晤解套,也為兩岸政治關係未來各項具體安排的“延伸、外溢、升級與轉型”搭建平臺與培育土壤,並以機制化方式鞏固互信存量,提高互信增量。
本次論壇共收到論文40余篇。多數學者認為,合情合理安排兩岸在國家尚未統一前的政治關係是一個“進行式”,是一個實踐的過程,需要不斷探索商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