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許昌6月14日電(記者 海涵)全國臺灣研究會2018年學術年會于12日在河南省許昌市舉行,本次年會以“兩岸關係發展規律”為主題。兩岸關係中,經濟關係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本次年會上與會學者熱烈討論的一個熱點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認為,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大框架和推動進程中,兩岸經濟關係成為兩岸關係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是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和和平統一進程的重要動力與途徑,同時,兩岸經濟關係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在近40年來的發展過程形成明顯的兩岸特色。上海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盛九元結合“一帶一路”倡議分析了兩岸企業合作的一些可行方式,他認為,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拓展與深化,兩岸企業合作也同樣面臨著巨大的空間與機遇,從發展趨勢上分析,雙方的合作重點應包括機制與合作平臺的建構、共同合作願景的確立、合理的分工機制、全產業鏈合作等。
張冠華認為,過去40年來兩岸經濟關係呈現出了一定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市場規律在兩岸經濟關係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但其推動和影響方式受兩岸政經因素,形成發展的特殊性;其二,兩岸經濟關係發展與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產業分工密切相關,兩岸經濟關係呈現高度開放性和對外依賴性;其三,經濟交流與合作制度化安排的兩岸特色;其四,兩岸政經高度互動;其五,兩岸經濟社會互動的復雜性。
張冠華指出,兩岸經濟關係呈現出的上述普遍性與特殊性,構成了兩岸經濟關係的“兩岸特色”,這種特色又對兩岸關係發展和和平統一進程有著重要影響,成為兩岸關係發展和推進國家統一進程的重要特色。對此,他具體分析說:第一,兩岸經濟關係發展,本身已成為國家統一進程的重要內容;第二,兩岸經濟關係使國家和平統一更具現實基礎,它不僅使兩岸經濟相互依賴難以分割,還增加了共同利益,經濟關係不是國家最終和平統一的充分必要條件,但提供了國家統一的重要動能和推進渠道,使“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更具現實可行性;第三,兩岸經濟關係發展水平仍無法滿足國家和平統一的需要,總體上看,兩岸經濟關係發展水平離高水平的統一市場尚有相當距離,經濟對政治社會的外溢作用也受制于諸多因素,還難以滿足國家和平統一的需求。
兩岸經濟關係受政經互動而存在著一定的特殊性,加之環境與時空或會發生變化,據此,張冠華表示,未來一段時期,兩岸經濟關係也將呈現出新的表現形式:
——其一,兩岸經濟關係發展環境與條件發生重要變化。張冠華認為,從兩岸經濟發展水平看,隨著兩岸經濟水平的此長彼消,傳統基于要素價格差別和產業結構差別的市場動能趨弱,兩岸生產要素的流動,猶如水從高低差明顯的水池流動,轉向二個水平接近但水質、容量差別的水池間的融合,兩岸經濟關係的發展動能面臨轉換;從兩岸經濟角度看,大陸經濟19大後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臺灣也處于新的經濟轉型時期;從國際因素角度看,全球化進程中逆全球化現象擴散、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加強,將對全球供應鏈帶來新挑戰,同時“工業4.0”時代的到來也將帶來“短鏈革命”,加上中美貿易爭端及未來高科技產業領域的博弈,都對兩岸經濟關係提出新的挑戰;從兩岸關係看,中共19大確立了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路徑,“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堅持與推進實踐的加強,對兩岸關係發展提出更高要求,但同時民進黨重新上臺使兩岸關係再回對抗狀態,美國加大打“臺灣牌”使兩岸關係更為尖銳,兩岸政經互動更為敏感復雜。
——其二,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作為主要推動方向。張冠華指出,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是新時代推進國家和平統一進程的重要路徑。關于如何在新形勢下尋求新的發展機遇,張冠華認為:第一,以創新驅動增強兩岸經濟關係發展新動能;第二,提升兩岸經濟融合度;第三,充分發揮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特性;第四,增強兩岸經濟社會融合與外溢效應。
盛九元認為,大陸“一帶一路”倡議的拓展與深化,為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尤其是促進企業間合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間與機遇,其中,圍繞著大陸 “一帶一路”的兩個面向(包括面向中西部開放和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與臺灣經濟發展和企業拓展市場的需求有很多兼容乃至重疊之處。因此,他表示,兩岸企業在發展方向上若能強化彼此合作,完全可以共創互利雙贏的局面。從發展的趨勢分析,盛九元認為雙方的合作重點包括以下領域:品牌合作、新興產業合作、服務領域的合作、投資合作等。
關于兩岸企業合作的模式選擇,盛九元認為,當今具有代表性的企業間合作形式包括企業合作網絡、戰略聯盟、供需鏈管理、企業集團等,兩岸企業之間也可以以此為路徑加強彼此間的合作,具體而言,包括以下方面:企業合作網絡、戰略聯盟、供應鏈管理、企業集團、業務外包、虛擬企業等。盛九元表示,在“一帶一路”的發展過程中,兩岸企業可以根據情勢、條件、基礎的差異,選擇不同的合作模式,就目前情況而言,合作向中西部地區拓展是最符合利益最大化原則和風險最小的合作模式。“當然,從目前的整體發展狀況分析,先期的合作應是以跨境電商為先導、以貿易往來拓展為基礎、開展有效的產業合作最具可行性,”盛九元說。
盛九元並坦言,在具體的實踐中,兩岸企業合作方面仍存在著諸多的障礙與瓶頸,主要體現在合作重點的選擇與合作模式的調整兩個方面。具體而言,他認為,兩岸企業合作的障礙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一是企業之間的合作重點模糊,針對性的政策支持有限,其核心在于,大陸各地區對臺經濟合作的重心仍主要集中于“招商引資”、“招商選資”,對于兩岸企業之間開展合作的重視程度有限;二是在對臺經貿政策開放與試點方面的力度有限,難以形成突破性的政策概念,如,已經簽署的兩岸中小企業合作協議等尚無具體的項目合作與成效顯現,而相關的區域合作也無實質性的政策突破(投資定位、金融開放、人員往來等);三是在企業合作模式的選擇方面和產業對接領域高度雷同,極易形成區域之間的同質化競爭,不利于兩岸企業合作優勢的充分發揮;四是未能形成兩岸區域合作的有效平臺機制,從而使兩岸各自的優勢難以體現,尤其是在區域合作及人才合作方面。
針對上述問題,盛九元表示,在兩岸企業應充分借助“一帶一路”所提供的發展機遇,在建構與完善企業合作的新平臺上,更有效地明確合作重點、選擇合作模式,形成兩岸間有序的要素流動,吸引兩岸企業通過多種模式展開合作,推動兩岸經濟加快實現向中西部和海外拓展,以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
盛九元最後指出,從目前情況分析,兩岸企業合作在“一帶一路”的發展環境下,已經有所進展,但總體而言,兩岸企業在“一帶一路”中的合作仍處于起步階段,而加快推動這一進程需要兩岸企業之間,通過相應平臺的建構,進一步共同確立合作的方向與目標,形成共同願景,並有序的分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