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沉默的榮耀》海報(劇組提供)
9月30日,是我國第12個烈士紀念日。電視劇《沉默的榮耀》在中央電視臺八套等平臺推出。播出伊始,便好評如潮。其中原因很多,在我看來,革命英烈的事跡偉大、壯闊、感人,才是這部劇感染萬千觀眾的根本。
1950年,臺北馬場町,吳石、朱楓、陳寶倉、聶曦等對臺隱蔽戰線的英烈們,面對敵人的槍口義無反顧,英勇就義。到今年,已經過去整整75年了。他們的英勇事跡終于在熒屏上得以全景式地呈現,作為一名臺灣隱蔽戰線歷史的研究者,我深感欣慰並備受鼓舞。
該劇創作團隊秉持對歷史負責的態度,遵循著“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數年磨一劍,歷經九個月審稿和數十次修改,藝術再現了1949年至1950年間那場發生在臺灣的生死鬥爭,深情謳歌了無名英雄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劇中,吳石“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朱楓“我會舍命保護東海小組的”等一係列感人至深的臺詞,令人印象深刻、念念不忘。許多人在觀看該劇後,自發前往北京西山無名英雄紀念廣場、吳石烈士墓及烈士故居等地參觀瞻仰,向英烈敬獻鮮花、月餅、美酒等,以表達深切的緬懷及崇敬之情。祭奠人群中有不少中老年人,更多的是年輕人甚至還有不少少年兒童,這一場景折射出中華民族是一個慎終追遠、景仰英烈的民族。這種民族意志、民族精神的賡續傳承,令人欣慰和振奮。相信英烈們的在天之靈會看到這一切,他們的後代也會為此感到自豪和光榮。榮耀屬于他們,屬于中華民族!
在臺灣,《沉默的榮耀》也成為熱議話題。有臺灣網友表示:“在馬場町跑步十幾年,不知道這里曾經有英雄慷慨就義。”《中國時報》《聯合報》發表多篇評論,島內一些知名人士也對該劇予以評論;臺北圖書館的《東海情報組檔案匯編》等相關書籍借閱量激增。
“驚濤拍孤島,碧波映天曉。虎穴藏忠魂,曙光迎來早。”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們必須擔當起的歷史使命。完成這項偉業同樣需要一代代人披荊斬棘、風雨兼程、犧牲奉獻。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中國共產黨一直在為臺灣回歸祖國的懷抱而奮鬥。此間,隱蔽戰線的鬥爭,更是艱苦卓絕。新中國成立前後,吳石、朱楓、陳寶倉、聶曦等毅然決然放棄原本可享有的安定生活、個人前程,冒著生命危險赴臺,選擇向死而生、逆行接敵的潛伏任務。這是何等的精神境界和犧牲精神!他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祖國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然而,因我在臺地下黨組織被破壞,赴臺及在臺隱蔽戰線工作人員大部分被捕、犧牲。據有關部門核實,當年有名有姓被臺灣當局判刑的超過7550人,被判死刑超過1100人,還有很多人被秘密殺害。
2022年3月,筆者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提交了《關于持續追認在臺隱蔽戰線犧牲烈士的提案》,立即得到許多政協委員的支持。隨之,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先後組織編寫出版了《血沃寶島——中共臺灣英烈》(第一、二集)。電視劇《沉默的榮耀》就是以《血沃寶島——中共臺灣英烈》(第一集)為素材創作的。
因兩岸關係的特殊性,對臺隱蔽戰線鬥爭的故事長期以來鮮為人知。電視劇《沉默的榮耀》首次生動再現了新中國成立前後,中國共產黨人為追求祖國統一而無畏犧牲英勇奮鬥的悲壯歷程,填補了全面係統反映這段歷史的影視劇的空白。
秉承著偉大的犧牲奉獻精神,吳石、朱楓、陳寶倉、聶曦等英烈經受住了嚴酷鬥爭的考驗,沒有背叛革命。他們堅守隱蔽戰線鬥爭的特殊紀律和要求,選擇做無名英雄——即便犧牲了,長期不能把名字和事跡刻在紀念碑上;活著的,也長期不能宣揚自己的功績,甚至有的人閉口不言直到告別人世;有的人至今還隱姓埋名。他們的言傳身教,使得他們的親人們亦三緘其口,不向組織提要求。他們都是無名英雄!
隱蔽戰線鬥爭,堪稱“與魔鬼打交道”,對幹部的能力素質要求很高。翻開隱蔽戰線先烈的履歷和評價,不難發現大學生、藝術家、工程師,以及天資過人、稟賦異人等等詞匯。他們若不是犧牲了個人發展,很可能在社會各領域大展才華,當科學家、藝術家等。但是,為了革命,他們甘願放棄自己的選擇,根據任務需要去扮演不同的角色,甚至是“小人物”“無名氏”。他們往往掌握著可以過富足生活的資源,卻甘願清貧。他們為黨節約每一個銅板,出門西裝革履、慷慨大方;進家粗布舊衫,粗茶淡飯;散盡家財,支持革命。有時他們忍受著家人、戰友甚至某一級組織的不理解,堅守“有苦不說,有氣不叫;顧全大局,任勞任怨”;面對被捕殺頭,他們寧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絕不叛黨、出賣組織和戰友。他們普遍家風家教特別嚴格,很多子女後代非常爭氣並為國爭光。這樣的精神在當下很有啟示意義。
英雄是一束純凈的陽光。銘記歷史的民族才有根,熱愛英雄的民族才有魂。今天,我們的民族之所以能夠驕傲自立,是因為我們在用英烈的精神激勵後人。我們是沐浴著無數先烈的榮光走進新時代的,相信我們也將在先烈奠基的道路上,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祖國統一。
(作者係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