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王衛星:一場深秋的血脈叩問——丹東尋根隨筆

  時間: 2025-10-28 13:07     來源: 人民政協報     
 
 
晚年的葉宇阿姨(圖片來源:人民政協報)
葉宇阿姨在朝鮮戰場幫助朝鮮老大娘金玉縫衣服。(圖片來源:人民政協報)
  問遍山川風與月,祖源幽處係歸心。尋根是每個中國人心中的一個祈願。近日,夫人與我偕同她兩個弟弟全家回東北尋根。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5周年紀念日。1950年,岳父隨部隊就是從這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
  英雄的50軍
  在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牌樓處,我們遇見了一位賣紀念品的老同志。閒談中,他說曾在149師當過兵,而我是150師的,我的夫人是148師的,說起幾位戰友還都很熟悉。王姓戰友滔滔不絕,激動地給我們每人係了一條紅領巾,拿了一面小國旗,胸前挂了一枚紀念章。75年後,50軍“三個師”竟然以這樣的方式在抗美援朝紀念館前完成了集結,整裝待發。
  話別戰友,沿階而上,瞻仰“抗美援朝紀念塔”後,進入紀念館展廳。講解員得知我們是50軍的傳人後,特意介紹了50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5個第一:第一個攻進漢城(今首爾)、唯一全殲英軍第29旅皇家重型坦克營、唯一在漢江阻擊戰中堅守50晝夜、唯一在抗美援朝作戰中打出聲威的原國民黨起義部隊、唯一兩次入朝作戰的英雄部隊。
  講解員特別強調,在抗美援朝作戰中,50軍是最能打防禦戰的部隊。在漢江阻擊戰中,為掩護志願軍主力移防東線,彭德懷總司令給50軍下令堅守7天,他們卻頑強阻擊了美韓軍15萬人的進攻,並堅守了一個多月。此間,志願軍首長通令表揚50軍全體指戰員:“你們的英勇鼓舞了全軍……只要你們阻止了敵人前行,爭取了戰役準備時間,就保證了第四次戰役的勝利。”50軍3.3萬余名官兵,在50天激戰中,以減員2.1萬余人,其中7個整連、31個整排、138個整班全部犧牲,最終只剩下約1萬人的代價,殲敵1.1萬人,完成了阻擊任務。岳父生前講過,他們連只剩下了18個人。
  關于這場防禦作戰,《抗美援朝戰爭史》中評價稱:“漢江南岸堅守防禦作戰,是志願軍連續進行了三次戰役後,在沒有得到休整補充,第一線的兵力又不佔優勢的情況下,依托一般野戰工事,抗擊現代化技術裝備之敵的進攻。……鉗制了‘聯合國軍’主要進攻集團,使敵未能進佔漢城,並有力地配合了東線志願軍主力反突擊的勝利,完成了艱巨的任務。但也付出了重大的代價。”
  我用手機找出了2020年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時,新華社《參考消息》刊發的70篇整版紀念文章,對講解員說,我在收官文章《“世界上沒有任何軍隊足以擊退中國人”——外國人眼中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專門有一段寫道:一位美軍將軍回憶說:“當時美國沉湎于二戰勝利後的喜悅,對中國軍隊完全沒有意識到,蔣介石統領下的一群‘鴨子’,在毛澤東的統帥之下竟成了一群‘獅子’。”最典型的例子是,在朝鮮戰場,“以3個步兵連成建制全殲英國皇家坦克營、打過漢江攻取漢城(今首爾)的志願軍50軍,曾是被蔣介石罵為‘60熊’的國民黨60軍,起義後就在朝鮮戰場上變成了‘50兇’(毛澤東語)”。
  親切的展品
  在戰鬥英雄戴汝吉的一件紀念物前,講解員解釋說:在一次戰鬥中,戴汝吉率領17名勇士,夜襲水原城,搗毀敵指揮部,全殲美軍一個憲兵排,毀敵車七輛,迫使美軍撤出水原城,立下卓著戰功。
  戴汝吉營長和我岳父都是雲南人,在帽落山阻擊戰中結下生死情誼。前幾年,新華網以《戰場上的生死承諾》為題刊登過這段戰場傳奇。戴汝吉老英雄晚年回到家鄉雲南麗江,把平時節儉積累的工資,捐給故鄉母校——義尚小學。他去世後,麗江市政府將義尚小學命名為“汝吉小學”,並在校園內建亭立碑,以紀念這位納西族的戰鬥英雄。
  不經意間,展牆上一幅志願軍女戰士幫朝鮮大娘金玉縫衣服的照片吸引了我們,我的兩個內弟格外激動地喊了起來:這不是原來咱家隔壁的葉阿姨嗎!(我的老首長、師副政委張健的夫人葉宇阿姨,當年名叫賈梅)我的夫人拿出手機,找出她給葉阿姨送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紀念章時的照片給大家看。講解員說,常有參觀者在展板前認出親人,其實故事中的人就一直在我們身邊。
  關于紀念館的藏品,其實還有一則鮮為人知的故事。2020年10月,夫人曾受抗美援朝時的戰地英語翻譯、149師老兵莫若健先生委托,專程來紀念館,捐贈他在一次清理戰場時獲得,收藏至今的一張沾有美軍飛行員血跡的通行證(投降書)。張校瑛館長頒發了《捐贈證書》。由于事先沒有聯係,沒有見到這件藏品,也許換展時會有機會拿出來展出。
  四代人的緬懷
  我們全家四代人先後多次到這里緬懷先烈。
  1984年春節剛過,岳父到黑龍江出差時,專程到沈陽和丹東烈士陵園看望戰友,難忘生死相托。當時,志願軍烈士陵園還沒有對外開放,陵園的大門緊鎖著,岳父和侄子找到門衛說明來意,並拿出自己的證件,在經過一陣兒核實報告後,方才進入陵園。岳父在座座墓碑前尋找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戰友,面對墓碑絮叨著對他們的深切思念。在蔡正國副軍長的墓碑前佇立許久,輕聲說道:“蔡副軍長,您的兵來看您了!”並喃喃細語地說了很長時間,然後用松枝輕輕地拂去墓碑上的浮塵,清理了墓地周圍的雜草,再用松枝掃了一遍又一遍。
  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時,我的夫人專門帶著女兒和小外孫到烈士陵園緬懷先烈,傳承血脈記憶。三代人在烈士陵園獻花時,恰好遇到了來自天津的抗美援朝老戰士徐恆江老爺爺,他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老兵方隊中的一員。得知徐老爺爺是一位了不起的戰鬥英雄時,小外孫主動上前向徐老爺爺敬禮,老人高興地拉著小外孫的手,一老一小共同唱起了《志願軍戰歌》,歌聲在烈士陵園上空回蕩。這次,夫人又特意帶著兩個弟弟和弟媳來致敬先輩——感恩先輩的犧牲奉獻,才有今日盛世如他們所願。
  隨後,我們一行人還探訪了夫人的出生地50軍的老營區,現為某部機關所在地。後面的小山坡上錯落著11幢小別墅,始建于1938年至1940年。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願軍在丹東集結時,司令部曾設立于此。彭德懷、洪學智、鄧華、賴傳珠、解方、杜平、韓先楚等志願軍首長,都曾在此居住和辦公過。司令部的作戰處、機要處等重要部門,也設在此地,這里曾是志願軍指揮作戰的核心區域。
  而今,山坡旁的老家屬區的房子已拆,蓋起了嶄新的經濟適用房。夫人指著一幢樹蔭下的宿舍樓房,告訴兩個弟弟和弟媳,咱們家原來就住在這兒。夫人沉浸在50多年前幸福的回憶中,時不時爆料大弟的一些糗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一番。
  根在血脈里
  鴨綠江斷橋和河口斷橋,是志願軍的出徵之路。如今,橋上遊人如織,小音箱里播放著《志願軍戰歌》《英雄讚歌》《我的祖國》等雄壯的歌曲,斷橋盡頭矗立的大屏幕上,播放著《跨過鴨綠江》電視劇中的片段。
  漫步在斷橋上,不禁想起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那年,夫人帶著女兒和6歲的小外孫來這里參觀,小外孫穿著一身倣制的小志願軍服裝從橋上歡快地跑過,被《環球時報》記者抓拍下來,記者寫道:“2020年10月23日,遼寧丹東。六歲的胡胡穿著倣制的志願軍軍服,被姥姥和媽媽帶上鴨綠江斷橋。70年前,他的太姥爺就是從這里跨過鴨綠江前往朝鮮參加抗美援朝的戰鬥。三代人特意趕在70周年紀念日這個日子,從北京來到丹東,向先輩致敬。胡胡的母親將姥爺的抗美援朝紀念章戴在了他的胸前。”
  女兒說:“姥爺是家族的驕傲。這種驕傲是精神的傳承,是能夠跨越兩代三代甚至無限久遠的力量。在姥爺的影響下,家人世代從軍,當6歲的孩子也一臉堅定地說長大要考軍校時,我想是時候去跟他講講太姥爺的故事了,從哪里開始呢?就從斷橋開始。”有記者曾寫道:“一陣略帶寒意的江風吹過,這個年幼的小男孩突然響亮地唱起了‘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這個生動的場面吸引了在斷橋上參觀的人,人們紛紛舉起手機,拍下這一幕。”
  深秋的丹東,氣溫驟降到零下,但全家人的心卻倣佛揣著個火盆,一直有熱乎乎的暖流在涌動,那是因為我們尋到了根,而那根就刻在血脈里——根在腳下的泥土里,行走的每一步便有了皈依;根在沉默的青山里,精神便有了仰望的峰巒;根在血脈的傳承里,生命的每一息便有了故事……
  (作者係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學術顧問)
 
編輯: 劉佳辰     
 

 

地址(ADD):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東路1號院5號樓文津國際公寓三層 郵編(PostCode):100084
電話(TEl):86-10-62770319 ,62792151 傳真:86-10-62770420
全國臺灣研究會版權所有 中國臺灣網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