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衣帶水匯荊楚 知音和鳴拓未來 第十九屆湖北·武漢臺灣周側記
7月3日至9日,由湖北省人民政府和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共同主辦,兩岸企業家峰會、全國臺企聯支援的第十九屆湖北·武漢臺灣周在湖北舉行。活動開幕式7月4日上午在武漢東湖賓館舉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兩岸同胞一家親,誰也無法割斷我們的血脈親情,誰也不能阻擋祖國統一的歷史大勢!
本屆臺灣周以“融合發展 共建支點”為主題,旨在促進兩岸融合發展和同胞心靈契合,將組織主體活動、鄂臺經貿產業對接、青年交流交往三大板塊共14項活動。國務院臺辦領導,兩岸企業家峰會大陸和臺灣方面負責人、全國臺企聯負責人,臺灣島內政界知名人士、臺灣商業總會、臺灣工商建研會、臺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臺灣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等重要工商團體負責人,知名企業負責人及基層臺胞代表、青年代表等1700余人參加,其中約1100人來自島內。本屆臺灣周在武漢設主會場,在襄陽、宜昌、黃石設分會場。
促進優勢產業對接 共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2024年11月來湖北考察時,賦予湖北新使命——“在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中奮勇爭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北篇章”。這些重要要求從大局著眼、從國家層面來定位湖北發展,進一步體現了湖北在大陸發展大局中佔據重要位置。
2024年湖北經濟總量邁上6萬億元臺階,在全國省份排名第7位,光芯屏端網、汽車製造、大健康三大產業邁入萬億級,千億產業達19個,傳統產業蝶變煥新,新興產業聚變成勢,未來產業裂變突破,51020現代化產業體系加速崛起。
本屆臺灣周,重點圍繞人工智慧、新能源與智慧網聯汽車、電子資訊和鄉村振興等產業,舉行6場產業交流對接和合作洽談,組織兩岸嘉賓就加快鄂臺產業融合展開深入探討,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積極打造新質生產力發展新高地,提升產業創新發展新動能。
在武漢,舉辦海峽兩岸(武漢)人工智慧產業合作交流會、新能源與智慧網聯汽車產業融合發展交流會、海峽兩岸(湖北)數字賦農與鄉村振興論壇。武漢作為科教重鎮,高校和科研機構雲集,已形成涵蓋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較為完整的人工智慧產業鏈。在海峽兩岸(武漢)人工智慧產業合作交流會上,依託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武漢產業園和東湖高新區人工智慧產業基礎,邀請兩岸人工智慧產業企業代表、專家學者等,就該產業前沿技術、創新發展等議題進行交流探討,推進相關科技產品、技術、人才交流合作,深化兩岸人工智慧產業領域融合創新,共同將武漢建設成為大陸重要的人工智慧創新中心和產業聚集高地。
湖北汽車製造產業基礎雄厚,不僅有“武襄十隨”國家級汽車產業集群,且作為“中國車谷”的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近年來發力智慧網聯和新能源汽車相關技術攻關,已建成了全國最大的5G車路協同自動駕駛示範區,以及國家智慧城市與智慧網聯汽車“雙智”協同發展試點核心區。依託臺灣周平臺,武漢汽車行業協會和臺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共同成立了海峽兩岸 (武漢)車輛技術創新聯盟。經過兩年發展,目前該聯盟已吸納兩岸近百家汽車產業鏈企業,並促成東風集團等整車廠與臺企的研發合作,推動兩岸在新能源、智慧網聯等領域的技術協同創新,有望成為國家級海峽兩岸汽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在本屆臺灣周上,舉行海峽兩岸(武漢)新能源與智慧網聯汽車產業融合發展交流會,依託海峽兩岸(武漢)車輛技術創新聯盟,邀請兩岸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知名企業代表、專家學者等,就海峽兩岸新能源與智慧網聯汽車發展等議題進行交流探討,圍繞自動駕駛、新能源、車聯網及配套系統等汽車產業領域,開展產品、技術、人才等方面交流合作,促進兩岸汽車產業高品質發展。
在海峽兩岸(湖北)數字賦農與鄉村振興論壇上,圍繞“智匯兩岸·AI賦農”主題,邀請兩岸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就促進兩岸合作、推動AI技術應用、助力全面鄉村振興等議題,開展學術報告、實地觀摩等活動,探索智慧農業與人工智慧技術在農業現代化中的應用,推動兩岸農業科技融合與產業升級。
在襄陽,舉行海峽兩岸(襄陽)新一代光芯屏技術產業合作交流會,依託襄陽市作為湖北重要汽車產業和電子資訊產業聚集區優勢,邀請兩岸光芯屏、新能源汽車產業知名企業、專家學者和投資團隊,圍繞車載顯示、半導體製造、光電技術研究及產業鏈整合等方面進行交流探討,深化襄陽、臺灣在光芯屏等產業領域合作互補,進一步探索新質生產力驅動下的區域經濟高品質發展路徑,為兩岸產業合作增添新動能。
在宜昌,舉行海峽兩岸(宜昌)電子化學品產業合作對接會,服務湖北重點發展產業需求和宜昌新材料產業園建設目標,邀請兩岸電子化學品、電子資訊產業企業負責人,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等,圍繞電子化學品、電子資訊材料研發生產等進行深入交流,通過參觀考察、項目對接等形式,促進鄂臺電子化學品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發展,將宜昌打造成為大陸知名的電子化學品產業專區。
在黃石,舉行海峽兩岸(黃石)電子資訊產業合作對接會,聚焦黃石打造臺資集聚區、加快建成武漢都市圈重要增長極,邀請海峽兩岸電子資訊產業負責人、行業專家及相關部門負責人等參與,通過深入交流研討及參觀考察等環節,深化兩岸電子資訊產業融合,促進黃石臺資企業特別是電子資訊產業企業高品質發展。
本屆臺灣周開幕式上,省臺辦還和中國銀行、湖北銀行、富邦華一銀行,簽署《進一步優化在鄂臺胞臺企金融服務合作框架協議》,為在鄂臺胞臺企提供多元金融服務,優化投融資環境,助力實現高品質發展。
本屆臺灣週期間舉行的6場產業交流對接和合作洽談活動,搭建兩岸產業合作交流平臺,促進鄂臺優勢產業對接,拉緊產業鏈供應鏈融合發展紐帶。同時,幫助在鄂臺商臺企識變應變、轉型升級、拓展內需,更好地融入新發展格局,分享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機遇。
“青”匯荊楚 同綻芳華
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兩岸青年好,兩岸未來才會好。本屆臺灣週期間,圍繞搭建兩岸青年交流合作平臺、促進兩岸青年交流交往,邀請臺灣青年參加足球、乒乓球、棒球及水上救援等11場系列比賽和交流活動。
樂活兩岸——2025漢臺青年文化體育嘉年華,是本屆臺灣周青年交流交往板塊的核心活動。1000多名兩岸青年齊聚江城,通過舉辦武術、音樂、中醫、龍舟、籃球、棒壘球等豐富的體育比賽和文化體驗活動,盡情釋放青春活力,展現青春風采。
本屆臺灣週期間,舉行極目楚天舒——2025海峽兩岸(湖北)大學生荊楚文化行活動。臺灣政治大學、成功大學、嘉義大學、暨南國際大學、高雄師範大學等30多所高校的160余名師生,與武漢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北大學、荊楚理工學院等高校師生攜手同行,開展參訪、研學、支教等豐富多彩的交流活動。
互學互鑒,同心同行。本屆臺灣週期間,還舉行海峽兩岸(武漢)青年時尚創意節暨第四屆長江杯金裳獎決賽。邀請臺灣輔仁大學、嶺東科技大學、實踐大學等臺灣高校師生與武漢紡織大學、湖北美術學院等在漢高校學生代表,以服飾為媒同臺競技,比拼才情,締結友誼。同時依託漢港澳臺青年交流驛站,組織臺灣青年開啟歷史文化之行、抗戰教育之行、創新創業之行。
兩岸融合,共創未來。第十一屆“金銀湖杯”海峽兩岸(武漢)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緊扣人工智慧、鄉村振興、文化旅遊、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熱門領域設置賽道,搭建兩岸青年創新創業的逐夢舞臺。
互學互鑒、交心交友。本屆臺灣週期間舉行的11場系列體育比賽和交流活動,從科技、人文、生態、產業、創客等方面,聚焦湖北特色,增進對武漢的了解,兩岸青年在沉浸體驗中厚植家國情懷,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共同續寫中華民族歷史新輝煌;在感悟發展中讀懂復興偉業,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做民族復興偉業的堅定信仰者、接續奮鬥者;在職場實踐中提高能力本領,錘鍊真本事、增長真本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在青春聯動中築牢情感紐帶,搭建起相互了解、相互啟迪的橋梁,為深化鄂港澳臺交流注入更多的青春動能。
兩岸同胞越走越近 越走越親
湖北歷史悠久,山川形勝,文化燦爛,是中華文明重要發展地,也是楚文化發祥地,炎帝故里、屈原故里、武當文化、昭君文化等揚名海內外。
湖北與臺灣雖山海相隔,但有著共同的文化記憶和親緣紐帶。本屆臺灣周上,湖北省發揮荊楚人文稟賦優勢,舉行豐富交流活動,拓展交流群體,吸引臺胞來鄂尋訪壯美山河,追蹤科技之光,體驗日常生活,感受中華文化綿延悠長,共同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兩岸同胞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本屆臺灣週期間,同期舉行“第十九屆海峽兩岸媒體荊楚行”聯合採訪活動,來自兩岸及香港的20多家新聞媒體和自媒體近40位代表,將赴武漢、恩施等地開展深度採訪報道。他們參訪恩施抗戰紀念館,追憶共同歷史;探秘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對歌山水人家“龍船調”,感受土苗人文的獨特魅力;走進“萬里茶道”源頭,品味茶文化悠韻;對話非遺傳承人,見證傳統文化薪火相傳。
開展2025鄂臺職工交流活動,圍繞“惟楚有材 匠心湖北”主題,聚焦兩岸產業工人技能素質提升、工匠人才培養、勞模工匠助推企業發展等內容,邀請臺灣基層職工代表來鄂交流參訪。通過舉辦崗位成才座談會、參訪高新企業等活動,分享鄂臺職工成才成功經驗,探討助推企業發展方法,推動鄂臺職工交流交往交融,提升鄂臺職工專業技能水準。
隨著海峽兩岸深化融合發展,兩岸交流合作的行業和領域不斷擴大。祖國大陸主動同臺灣同胞分享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機遇,共用發展進步成果。省臺辦主要負責人表示,我們將秉承“兩岸一家親”理念,一如既往地尊重、關愛、造福臺灣同胞,為臺胞臺企來鄂發展創造更好條件,提供更優服務,助力廣大臺胞臺企分享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點戰略支點的機遇和成果,實現更穩更快更好發展。(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