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訂單式農業打開通化縣農民致富路

2016年05月31日 10:11 來源:通化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通化縣堅持以“兩不愁、三保障”為工作目標,結合通化縣貧困人口致貧原因,深入分析、精心組織、認真落實,十大重點工程任務有序開展。

  日前,記者來到西江鎮興勝村的有機蔬菜食品基地,各種蔬菜苗長勢喜人,為了充分利用土地,幾個農民在大棚的邊邊角角又補種了一些菜苗,忙得不亦樂乎。村民孫福運對記者說:“我母親身體不好,需要我來照顧,不能出遠門打工,很難維持生計。現在有了這個有機蔬菜食品基地項目,我在家附近就能打工,一天能掙100多塊錢,而且項目效益好的話我母親也能得到分紅,這使我們的生活寬裕了不少。”村部會計金鳳蘭介紹:“以前這片土地以種植玉米為主,效益不是很好。去年的雪災把我們的大棚全都壓壞了,我們村里也沒有足夠的資金去修復它,精準扶貧開展以來,縣工商聯協助我們重新修建了大棚,現在種植了20多種綠色無公害蔬菜,我們和縣工商聯的下屬企業簽訂了訂單,產出的蔬菜直接被他們收購,為貧困戶解決了很大的困難。”

  據了解,西江鎮興勝村發展種植蔬菜基地30畝,所有蔬菜全部使用農家肥,保證蔬菜綠色無公害。待蔬菜成熟後,企業將以高于市場價回收。有機蔬菜種植基地運行後,年底預計盈利5萬元,貧困戶人均收入1000元。

  在西江鎮民主村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產業脫貧項目基地,駐村第一書記劉艷飛滿懷憧憬地指著眼前這片紅松苗激動地說:“市精準扶貧小組的四個單位為村里引進了20萬株紅松苗項目,村里負責技術、勞動力,兩年後,吉林哈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會按照市場價回收。扶貧項目落地,我特別高興,這片土地里種下的都是希望,一天看不見,我都不放心。看著這些小苗一天天變化,我心里特別踏實。”村民王術文告訴記者:“基地項目落地後,我在這邊打工已經掙了4000多塊錢,可以補貼一些家用,現在每天來幹活我都是開開心心的,對今後的生活也充滿了信心。”

  據了解,通化縣已梳理出扶貧項目共計61個,其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5個,主要建設自來水、道路、小流域治理以及其它基礎設施;產業發展項目56個,主要種植蔬菜、食用菌、苗木以及生豬和肉牛養殖,目前14個項目已有資金來源並開工建設,預計可帶動423戶貧困戶致富增收。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