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赤霉病有毒素 傷了小麥又害人

2016年06月15日 10:20 來源:科技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今年赤霉病太重,麥子肯定賣不上好價錢了。”

  “那您知道赤霉病會產生毒素嗎?”

  面對記者的提問,江蘇姜堰種糧大戶韓宏昌答不上來了。在江蘇靖江,種糧大戶周仁傑也只知道赤霉病小麥品質不好,其他則知之甚少。

  今年6月以來,科技日報記者通過走訪發現,由于赤霉病大面積暴發、相關部門缺乏警示宣傳、缺少快速檢測方法和設備等原因,導致公眾對赤霉病的危害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小麥中鐮刀菌毒素的危害並不為公眾熟知。

  “隱形殺手”鐮刀菌毒素

  “與赤霉病導致減產相比,小麥中的病菌毒素產生的危害更大,這才是需要警惕的‘隱形殺手’。”南京農業大學周明國教授說。

  鐮刀菌侵害小麥的同時,還產生以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即嘔吐毒素DON)為主的真菌毒素。食用病麥會發生眩暈、發燒、惡心、腹瀉等急性中毒症狀,嚴重時會引起出血,影響免疫力和生育力等。

  DON毒素作為國際公認的第三類致癌物,各國都嚴格限制其在食品中的含量。

  受農業部食品安全檢驗局委托,江蘇省農科院食品質量安全與檢測研究所自2012年以來,連續對江蘇及周邊地區的小麥進行DON毒素檢測。據科技日報記者了解,類似的檢測中心在全國共有6個。

  “含毒”病麥如何處置

  “你倆的麥子不完善粒高的達99%,低的也有61%,是等外麥,糧庫是不能收購的。”

  6月10日,種糧大戶沈金水和程聖曉帶著收上來的麥子來到南京溧水區和鳳糧食儲備庫,但是檢測結果讓他們的心涼了一大截。

  糧庫負責人芮必聖說,國家規定三等小麥的不完善粒不超過8%,二等不超過6%,老沈和老程的麥子不完善粒嚴重超標。

  “DON毒素在麥粒的麩皮中含量最高,採用精加工的辦法可以有效去除。”江蘇省農科院食檢所仇劍波博士這樣認為。

  防控赤霉病須對症下藥

  “2015年,我們在江蘇採集了5900多株鐮刀菌,60%存在抗藥性。”周明國說,“當務之急是把多菌靈從防治赤霉病的農藥目錄中刪除,鼓勵企業開發、農民使用新型藥劑。”

  這一建議他已疾呼多年,但是收效並不明顯。

  “中央財政有防控專項經費,今年下撥到江蘇為1.46億元,但是僅能覆蓋1次打藥的70%,而全省平均打了2次/畝。”江蘇省植保站吳佳文說,他們也在呼吁國家有關部門加大投入,保障所有小麥能享受1次/畝的免費防控。

  另一方面,如何找到有效的殺菌劑資源,破解用藥量和抗藥性雙雙激增的“死循環”,成為提高綜合防控效率的關鍵。

  2011年,江蘇省農藥研究所的新型抗赤霉病藥劑氰烯菌酯開發成功,該藥為我國自主創新研發,作用機理完全不同于多菌靈等傳統藥物,田間使用藥效突出。近兩年來,周明國也領銜研發出NAU係列生物化學制劑,對抑制DON毒素形成效果不錯,最高減少達67.2%。江蘇省農科院研發的係列防控劑,同樣能有效控制小麥赤霉病發生,而且對DON毒素的滋生具有抑制和降解效果,可以降低40%—60%。

  “目前河南、山東等小麥主產區病情還沒這麼嚴重,不能再錯過這個寶貴的窗口期。”周明國呼吁說,小麥是我國最重要的口糧之一,北方麥區的收成和品質直接關係到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發生在江蘇的赤霉病菌抗藥性問題切不可在其他麥區重演。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