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沒人種田怎麼辦,農事“中介”來幫忙

2016年06月21日 16:1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號:       轉發 打印

  新華社合肥6月19日電(記者陳尚營)種糧大戶張來福這兩天很著急,500畝水稻到了病蟲害防治的時候,卻找不到打藥的人。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他給縣農事服務中心打電話,很快服務中心給他找到了一家有“檔期”的農機合作社。“他們說19日來看看,條件合適就可以實施無人機打藥了。”

  在安徽產糧大縣霍邱,這樣的場景在“三夏”時節是家常便飯。

  陳國明的燎原農機合作社接了張來福的活兒。合作社有6架無人機,跟他們合作的還有十幾架飛機,一天能為幾千畝地做“飛防”。“我們合作社除了無人機,還有播種機、收割機、插秧機等,不管是種還是收都能提供服務。但以前常常是需要服務的農戶找不到機器,而我們機器找不到活幹,有了農事服務平臺這個‘中介’,方便多了。”陳國明說。

  霍邱縣天禾農事服務中心總經理江用和介紹,中心推動農業生產主體和服務主體合作,提高農事服務的集約性和精準性,解決農民“買不到、賣不掉”問題,“除此之外,我們還提供代育秧、代耕作、代機插、代機收和田間管理的‘四代一管’服務,解決農村勞動力緊缺的問題。”江用和說,“四代一管”模式可讓農戶每畝少打2次農藥,增收稻谷50公斤,節約勞力1.5個,節本增效200元。

  烏龍鎮陡崗村種糧大戶徐世海深有感觸。他說:“現在農村青壯年都進城打工,在家種地五六十歲都算是年輕的。平時想雇人,價格貴不說,還找不到,農忙時節就更別提了。”

  徐世海今年和農事服務中心簽了訂單,他流轉的115畝地夏種實行“委托生產”,從種子、育秧到機插,都交給農事服務中心,“一畝地交230 元,我算了一下,比起自育自栽,大概能節約50元到80元。”徐世海說,他還有一部分地自育自栽,“僅就插秧來說,人工130元一天,插不了一畝地,還要給一條毛巾、一塊香皂、一包煙,再管中午一頓飯,加起來要花170元左右。”

  江用和說,水稻一家一戶的育秧方式成本高、質量難保證。農事服務中心通過接收農戶訂單,自建或與大戶合作興建育秧工廠,實現育秧標準化生產。目前在霍邱合作的育秧工廠達到50家,栽插面積超過10萬畝。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