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石坡緣何變成“花果山”?——河南林州“坡地經濟”催生綠色發展
新華社記者孫志平、李鈞唌B宋曉東
時值初夏,站在河南林州市東崗鎮下燕科村的南坡上,漫山遍野的核桃樹鬱鬱蔥蔥,樹枝上的核桃果隨風搖曳,長勢喜人。而就在3年前,這里還是一片亂石坡地。
在太行山腳下生活了大半輩子的村民趙喜倉,看到昔日光禿禿的荒山石坡,如今變成了“花果山”,十分開心。他滿懷喜悅地告訴記者,是市里大力發展坡地經濟,讓這亂石坡變成了“花果山”。
因地制宜 亂石山栽下“搖錢樹”
“山多地少不打糧”,幾十年來,趙喜倉和河南林州的大部分農民一樣,似乎已經習慣了守著荒山過苦日子。從趙喜倉記事起,村西頭的那片亂石坡就養活不了一家人,上個世紀80年代,因地里打的糧食不夠吃,沒錢花,他跟著村里人外出打工,直到後來兒女長大成家、經濟壓力小了,在外奔波了半輩子的趙喜倉才回老家生活。
“東崗鎮超過7成的土地都是山地丘陵,水土條件不好,種糧效益差。”東崗鎮黨委書記栗強雲說。崗坡地越種土越薄,收成越差越施肥,種糧在林州山區走進了死胡同。
據栗強雲介紹,由于土壤貧瘠,水資源缺乏,林州山區正常年份小麥畝產只有五、六百斤,遇到幹旱災年,甚至可能絕收,投入大、收益少,越來越多的農民放棄了種糧,不少崗坡地都撂了荒。“農業發展要因地制宜,不能非從石頭縫里要糧吃。”2012年,根據中央有關加強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文件精神,時任林州市長的王軍提出了“積極調整結構,大力發展坡地經濟”的農業發展新思路。根據市里號召,東崗鎮開始調整種植結構,鼓勵村民種植核桃樹,僅3年時間,全鎮種植核桃面積達到5萬畝。
依托村里的合作社,趙喜倉流轉了30畝地,種起了核桃樹。“以前一畝小麥最多賺400塊,現在一畝核桃林至少能賺4000塊,真沒想到這亂石坡上還栽出了‘搖錢樹’。”雖然還沒有到成果期,但僅靠早熟核桃和林下搞養殖,趙喜倉家年收入已經超過2萬元。
告別亂石坡 迎來“花果山”
“政策引導地生金,昔日荒山富鄉親”,東崗鎮的核桃林,僅僅是林州坡地經濟的一個縮影。從2013年起,地處太行深山區,有200萬畝山岡坡地的林州,每年拿出10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發展經濟林、中藥材、小雜糧及畜牧業等坡地經濟。如今坡地經濟已成為林州農業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坡地經濟不僅改變了林州幾十年的種植結構,而且開啟了林州農業綠色發展的新徵程。記者在林州採訪看到,昔日太行深山間的亂石坡,如今已是花香四溢、果林遍野的“花果山”。
素有“菊花之鄉”的茶店鎮發展菊花產業,全鎮種植菊花1.5萬畝,並創辦企業生產、加工開發“太行菊”品牌茶葉係列產品。每逢秋季,這個昔日茶馬古道上的小鎮,滿山菊花怒放、一片金黃,又現“以菊為茶待遠客”的景象。東姚鎮發展小米種植,39個村種植優質谷子2萬畝,帶動周邊6000多戶農民致富;橫水鎮和石板岩鎮因地制宜打造冬淩草茶和黨參生產基地,帶動保健品和藥品深加工產業發展。
坡地經濟富了鄉村,也綠了荒山。村民們的“搖錢樹”“招財花”,也給太行山腳披上了一層綠色的外衣,催生了農業生態旅遊和休閒觀光“農家樂”旅遊。目前,林州全市“農家樂”數量已超過580家,年營業額達2.3億元,帶動1.5萬人脫貧致富。
林州發展新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嘗到了綠色致富的甜頭,村民們更加珍惜林州的靈山秀水。承包了城郊鄉蒿園村200畝荒山的侯雲飛,建成了現代化的生態園,園區建設時沒有砍伐一棵古樹,搬挪一塊雜石,園區內還全部使用生態肥,“山清水秀是我們林州的寶,綠色發展才是致富之道。”侯雲飛說。
此外,為解決老百姓擔憂的農產品市場銷售問題,林州一面打造精品農產品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一面培育龍頭企業,實現規模效益。2014年成立的林州萬寶山農副產品有限公司,第一年銷售收入超過150萬元,僅一年時間就在上海股權交易中心Q板上市,拓寬了林州農產品的銷售渠道。
昔日亂石坡,今天“花果山”。綠色發展讓荒山生金、百姓富足,太行山也見證了林州的綠色崛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林州,這種理念正在變為富民興市的實踐,滋潤著林州百萬市民富太行、美太行的夢想。”林州市委書記王軍說。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