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李祥)京郊的村落文明,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體可感的北京味道。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中,本市注重發掘和整理歷史遺存和特色文化。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166個鄉情村史陳列館。這些陳列館,將成為留給後代的寶貴精神財富。
馬廄、糧倉、壓水井、石磨……走進懷柔區喇叭溝門滿族鄉下河北村的鄉情村史陳列館,濃濃的生活氣息迎面而來。這里不僅真實地展現了滿族民居布局,還能讓遊客參與體驗,融入其中,感受過去人們的生活。同時,陳列館還通過馬鞍、犁杖、背架子等一些老物件,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經濟生產狀況。
雖是平常物件,卻是生活的真實反映。在建設鄉情村史陳列館中,各村鎮都收到了村民捐贈的老物件。看著一件件物品,人們就能回想起農民過去辛勤勞動的場景。
留住老物件,是為了標記過往的歷史。很多有著歷史文化底蘊的村鎮借著建設鄉情村史陳列館的機會,梳理了先人們的歷史。
位于京杭大運河北起點的通州區張家灣鎮,明清時期是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和物流集散中心。在張家灣鎮陳列館的兩層展示空間里,古鎮的由來、對通州古城和北京城的影響都被詳細生動地呈現給觀眾。同時,陳列館還通過影像技術,展示了眾多文物古跡,包括修建于遼、明兩代的通運橋、矗立于蕭太後河畔的古城牆、京杭大運河故道遺址等。相關負責人說:“一個沒有文化根源的民族是可怕和可悲的。我們梳理出張家灣鎮的這些過去,就是為了留住張家灣人的根源。”
幾年來,一個又一個鄉情村史陳列館建設起來,成為了留給後代的寶貴精神財富。在通州區于家務鄉仇莊村,除了展示前人的生活狀態之外,村委會還將村史與中華傳統美德相結合,從德、法、禮、孝、情等幾個方面,展示了打造特色村的做法。村委會相關負責人說:“我們建設陳列館,一方面是為了記住我們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給子孫後代書寫一部德育的教材。陳列館就在村委會旁邊,與運動館在一起。無論是來訪的客人,還是本村的年輕人,隨時都可以進到館里參觀。”
166個鄉情村史陳列館的建設,為人們搭建了一座溝通往昔和今日的橋梁。隨著首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深入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一處處傳統舊式村莊逐漸被一片片嶄新漂亮的社區所取代,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也發生巨大變化。首都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建設這些陳列館不僅可以在故土新居上留下歷史鄉韻,還將在社會發展歷程中凝聚人心,教育後人。未來三年,本市將投入4158萬元,支持新建一批高標準、質量更好的鄉情村史陳列館。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