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從“撒毛毛鹽”到“集中精準投放”——
涉農資金“零錢整用”釋放集聚效應
孔芒本報記者李傳君
日前,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龍車鎮塘口村瀚旺珍稀果苗基地里,鐘國會正在加班把營養土裝進袋子。
“打捆項目實施完後,村上來了果苗公司,我們就在基地打工,一家人一個月能掙3000元。”鐘國會是塘口村8社的村民。她家6口人把土地流轉給果苗公司後,一年有5000多元收入;3個人在基地做工,一年收入6萬元。
2014年以來,納溪區抓住省財政廳將其列為全省4個“深化涉農資金整合打捆下達農業項目試點區”之一的契機,以規劃為引領,資金精準投放到3個片區,撬動社會資金參與現代農業,實現“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一石多鳥”效應。
規劃引領,資金精準投放顯現集聚效應
3月18日,一行人到白節鎮團結村。“產業要向當地群眾脫貧致富方面傾斜,路網要考慮結合鄉村旅遊發展。”這一行人是由區財政、農工辦、白節鎮以及園區業主組成的“打捆項目”現場考察團,主要是為今年涉農資金整合打捆下達到這片區域“把脈”。
“自納溪區被列為深化涉農資金整合打捆下達農業項目試點區以來,我們堅持以規劃為引領,確保資金精準投放到最需要的地方。”納溪區委書記熊啟權說。
過去,涉農資金分散下達,像“撒毛毛鹽”,導致在謀劃主導產業連片發展上有顧慮、不敢有大動作。“100萬元以下的項目要佔全區70多個支農項目一半以上。由于資金不集中,只能東安排一點,西補充一些。”在納溪區區長徐利看來,因為資金不集中,成片規劃事實上不敢有大動作。
由于缺少規劃,好事反而難辦了。新樂鎮三江村黨支部書記劉勝超至今還對項目多頭下達記憶猶新:由于資金少,村道往往只能修一小段,工程一竣工就成斷頭路;山坪塘竣工蓄水後,可電力配套跟不上,作用仍然難以發揮……
變化來自于一項試點工作。
2014年開始,省財政廳選擇在全省4個區開展為期3年的“深化涉農資金整合打捆下達農業項目試點”,瀘州市納溪區位列其中。
結合實際,納溪區打破過去部門和鎮各自為陣的狀況,將打捆資金集中投入到都市農業片區、現代農業片區、統籌城鄉片區3個片區,實現整體推進、連片建設。
由于資金精準集中投放,“集聚”效應顯現:10萬畝“中國香海桂花公園”、萬畝珍稀林木基地、百億竹產業和百億茶產業如火如荼推進;初具形象的中國白酒酒莊群落第一發源地,集現代觀光農業、新型工業、文化旅遊于一體的統籌城鄉發展綜合體正成為川南市民的好去處。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