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旭檳、郭凱、吳德湫(左起)
為了吃到放心豬肉,有錢人可以包下農場為自己養豬,然而普通的市民行嗎?“現在什麼都可以眾籌,那我們就用互聯網思維眾籌養豬。”一個跨國公司的藍領,一個網店老板,“互聯網+”養豬將他們聚集到了一起。靠著互聯網思維,他們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以眾籌的方式賣出700頭豬。目前,他們合作的豬場還有500頭存欄豬,而他們制定的目標是年內通過“眾籌”,養豬數量達到6000頭,年銷售額達到1500萬元。
一年前,莊旭檳還是一家跨國企業的“藍領”,朝九晚五。而郭凱則已是一家年銷售額達四百萬元的網店的老板。一年後,兩人辭去工作一起賣豬。在如今儼然一片紅海的土豬肉銷售市場,靠著互聯網思維,這群年輕人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以眾籌的方式賣出700頭豬,並開設了首家社區實體店。網友不僅可以視頻監控看到自己親自命名的“私家豬”整個成長過程,還能獲得9%的年化收益。
老板親自上陣切肉 微信下單隨叫隨到
淩晨5點,天剛蒙蒙亮,莊旭檳揉著睡眼惺忪的雙眼,和夥伴們乘上小面包車,出發到禪城區的中南批發市場“拉豬肉”。
莊旭檳的豬肉來自合作的養豬場,一頭將近300斤的豬,在屠宰場去掉下水和脂肪等多余的部位,剩下大約200斤可以上架的“精品”。
豬肉到店後,在“刀手”的切割下,分成不同的部位,貼上標簽擺到臺面上待價而沽。上午6時,怡翠玫瑰園小區的檔口開始迎來晨運回來的第一批顧客。
“會不會切啊?都切碎了。”小區里的熟客發現豬肉有不滿意的地方,會毫不客氣地當面指出。當日“兼職”刀手的讓師奶有些“嫌棄”,大學里學的是食品安全專業的他,和其他店員一樣,對于分割豬肉是“新手”。
吳德湫原先在一家廣告公司工作,轉行“賣豬肉”後,每當店里忙或刀手請假時,他就會被推上砧板臺前。“一個好的刀手,手起刀落一刀下去,就能準確切出顧客想要的重量。”吳德湫坦承,自己功力尚未到家,一刀切下去掂量的重量,總會差那麼一二兩。
碰到計較的顧客,這時會讓他再重新切一塊,或者再割一刀。但切出邊角料的“身價”卻會大打折扣。剛開店的時候有師奶看不過去,甚至會讓吳德湫把豬肉刀遞過去,親自上陣。
此刻,莊旭檳也沒閒著,他忙著把微信上小區居民群里的預售訂單記錄下來,5公里內的訂單將要在當日上午配送上門。“如今大媽們微信也玩得很溜,有時候發個信息過來,要多少豬肉,什麼部位,我們就能配過去。”
生意好的時候,上午10點前,檔口里的豬肉會賣得七七八八。但賣豬肉也得“看天吃飯”。前陣時間一場豪雨下了將近大半天,店里生意門可羅雀。面面相覷的幾個店員不甘心豬肉被餐飲店低價收走,決定分了拿回家吃。“吃了整整一個星期,幸好豬肉有挺多不同的做法。”莊旭檳笑稱。
從給母豬照B超到辭職創業 他相信“小小生意能發家”
晚上6點,拉上檔口的閘門,7個小夥伴開始總結一天的銷售情況,進行數據分析。40平方米的檔口二樓,就是他們的辦公地點,空間顯得有點狹小。為節約成本,辦公室牆面刷漆等裝修工作都由他們自己動手完成。
室內小黑板上寫著密密麻麻的工作任務分工,展示著一間創業公司的工作量。通常要忙碌到晚上9點後他們才能回家。
“一個選擇真的會改變以後的人生軌跡。”莊旭檳說,去年的這個時候,他還在一家大型的跨國企業集團工作,過著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學習食品安全專業的他,畢業後在高要的一家養殖基地,每天拿著儀器給配種的母豬照B超檢查。
“豬屎的味道不是最難忍受的,最難受的是一天到晚也見不到幾個人。”莊旭檳說,讀大學時,自己就想創業,成立一家自己的公司。這名來自潮汕的 90後,坦言自己骨子里有潮汕人經商的基因,渴望在大城市打拼並獲得一席之地。在他的潮汕老家,有這麼一句話:“工資不出頭,小小生意能發家。”
遞交辭呈時,公司負責人還勸告莊旭檳創業的路並不好走並給他三個月時間考慮,如果反悔了還可以再回來,但莊旭檳婉拒了對方的好意。
讓莊旭檳下定決心創業的,其實還受同樣來自潮汕的校友“合夥人”郭凱的影響。“笨鳥要先飛。”郭凱坦言,大學時他特別注重做規劃。按照郭凱設定的目標,除了學習外,在畢業前他要賺到創業的第一桶金。
“當時什麼都搗鼓過。”郭凱說,那個年代還沒有現在這樣的外賣APP,學校的交通不便,他先找到了一家餐飲企業,要一次買900個套餐,要求每個優惠1.5元。然後,他回到學校逐間宿舍派外賣單,每天電話接到訂單後,用飛信發給餐館老板配餐。送到學校後,再請兼職學生派送到各家宿舍。靠倒騰這些 “小買賣”,他畢業時賺了20萬元,攢下了創業基金。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