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思維眾籌養豬 砍掉中間商差價
2010年從佛科院畢業後,郭凱二次創業時和幾名朋友找到張槎一家服裝企業代工,在網上開設自己的品牌店。兩年後,這家網店的年銷售額突破400萬元,毛利潤約有30%。
後來,南海商會幾位老板的做法讓郭凱找到了再次創業的靈感。原來,為了吃到放心的豬肉,幾位老板在江門專門包下了一個私人農場,自己養豬吃。 “在養豬農戶的家里,一般都會有幾頭豬留給自己吃,一般要養上至少一年。”因為女兒喜歡吃肉,郭凱為了吃得放心,專門對養殖市場進行了解,農戶告訴他,一般市面上售賣的豬肉,短短8個月就可以養到300斤出欄。為了快速養成,很多豬場中間還會使用抗生素和催長的飼料。
然而不是每個消費者都能夠有足夠的財力,像老板一樣承包自己的私人豬場。普通的市民能否也吃到放心的豬肉呢?
在養豬場工作的時候,莊旭檳發現因為豬肉的價格有波動,養殖戶往往在豬肉價格低谷的時候不願意投入。“如果這時有顧客能夠提前付錢預訂一頭豬,農戶養成後以批發的價格賣給顧客,砍掉中間商差價的環節,豈不是可以實現雙贏?”他的想法和郭凱不謀而合。“現在什麼都可以眾籌,那我們就用互聯網思維眾籌養豬。”幾名剛畢業的校友都覺得“有做頭”。
手機可實時監控豬的成長情況
網上拍下豬 可用手機監控成長狀況
跑了幾十家豬場,郭凱的汽車底盤也被山路磨損了幾回,他們終于找到了一家願意接受新思維的合作養豬企業。
今年2月,注冊成立公司後,他們嵌入的“互聯網+養豬”的功能的微信公眾號也正式上線。在微信上,可以點擊進入豬場,來到私家農場的界面。每逢周一和周四,莊旭檳會在網上“賣豬”,推出一批月齡為4個月大、重約40斤的小豬,每頭認購的價格是2500元。網友拍下小豬後,通過網上簽訂合約,小豬就會戴上一對一的耳標。
“你可以給自己的小豬取名字。”郭凱笑稱。隨後4個月里,認購人可以每天通過微信查看視頻,監控小豬在豬圈里的成長情況。小豬的入欄體重、生長體重和出欄倒計時等信息,都會定期進行更新。4個月後,這批通過酒糟、谷料、飼料喂養的小豬會長到150斤。
郭凱稱,2月份上線開賣的第一批200多頭小豬,已經在6月成功出欄,互聯網+養豬的投資者,也拿到了第一筆9%的年化收益。目前,他們合作的豬場還有500頭存欄豬,而他們制定的目標是年內通過“眾籌”,養豬數量達到6000頭,年銷售額達到1500萬元。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