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河北前南峪村“果樹+風景”走出致富路

2016年06月24日 09:25 來源:新華社 字號:       轉發 打印

  石頭山變“花果山” 河北前南峪村“果樹+風景”走出致富路

  新華社記者馬倩、楊帆

  炎熱的6月,在通往太行山深處的河北邢臺前南峪村蜿蜒的盤山公路上,放眼望去,滿山的果樹倣佛結出了一只只棕色福袋。近看發現,樹上的果實絕大多數被小巧的牛皮紙袋包裹了起來。只有零星幾個未套袋的青色果子顯示,這是蘋果樹。

  這項蘋果套袋技術由河北農業大學已故教授李保國幫助這里的果農研發的。到了秋天,套袋蘋果又大又紅,為村民帶來了長效收益。鬱鬱蔥蔥的蘋果樹中間還夾雜種著長葉子的板栗樹,板栗是前南峪的主要果品。村民自70年代末就開始種植板栗,但當時每棵平均產量只有1公斤。近年來,村里採用了李保國教授花3年時間研究出的“雙枝更新修剪法”,通過更新修建,集中了養分,提高了質量,年產量由最初的7萬公斤增加到40萬公斤。

  林果業是前南峪村的第一產業。近年來,前南峪通過生態治理、科技支撐、發展觀光農業,將山區建設成了融合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花果山”。目前,全村共有果樹30萬株,人均210株。2015年,僅果品一項年人均收入就達到6800元,佔綜合人均純收入的57.6%。

  前南峪的果品生產基地中還引進了國外優新品種20多種,包括美國葡萄、烏克蘭櫻桃、凱特杏、樹莓、澳大利亞油桃、歐洲榛子和薄皮核桃等。每年3月至11月遊客都能採摘鮮果。去年,景區接待遊客60余萬人次,旅遊門票收入960萬元,旅遊帶動收入1860萬元。

  46歲的前南峪村村民王海書曾告訴記者,從荒山到“花果山”,有了好風景,就等于栽下了“搖錢樹”,能賣鮮果,又能賣風景,這歸功于政府的山體綜合治理和生態經濟溝建設。

  過去,前南峪是遠近聞名的窮山村。前南峪的山是由岩石構成的光山禿嶺。1963年一場暴雨把山上衝個精光,村莊房屋也被衝塌。多年來,前南峪人從上往下、一條溝一條溝地治理光禿禿的石頭山。他們在堅硬的岩石上用鋼纖開鑿至少1米深的坑,裝上炸藥,用雷管引爆,把岩石崩成碎塊,用于壘造梯田壩沿,再栽上樹木。

  川道楊柳青結合、溝坡幹鮮果結合、山頂松柏槐結合,村民把曾經的“不毛之地”變成了“太行山最綠的地方”。據前南峪村前支部書記郭成志介紹,目前,全村32座山頭、10條大溝、72條支溝8000多畝山場,林木覆蓋率達90.7%,植被覆蓋率達94.6%。

  缺水是前南峪經濟發展的一大制約因素。村民通過各項工程,把天上的水蓄起來,把地面的水攔起來;同時引進世界上先進的節水設施,發展噴灌、滴灌、管灌,節水灌溉面積達到3000多畝。過去一方水只能澆10棵樹,現在至少可澆30棵。

  前南峪村還著力發展果品深加工,投資3860萬元建立果品加工廠及冷藏庫,主要產品包括真空即食板栗,並注冊“前南峪”果品係列品牌。此外,前南峪村正與天津科技大學合作研發板栗粉、板栗飲料、板栗酒等係列產品。農產品加工與生產形成產業鏈條,促進產業化經營。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