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貴陽6月23日電(王林成)記者從貴州省全面小康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貴州荔波縣通過政府牽頭撬動村民自籌資金,扮靚民族鄉村小康寨,引導少數民族百姓脫貧致富,實現了“7+3大于10”的效應。
荔波縣通過直接投入、財政獎補、村民自籌等多種方式,加大民族村寨基礎設施建設、建造民族文化長廊、改造公路沿線房屋,建設鄉村“小康”寨,探索民族地區民族村寨建設特色民族小鎮,脫貧致富新路徑。
貴州荔波縣隸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貴州省南部,是全國知名旅遊風景地之一,被譽為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是布依、水、苗、瑤等多民族聚居地,在貴州“大旅遊”戰略下,荔波縣加大民族小康寨建設,推動貴州全域旅遊向更深層次方向發展。
大土村是荔波縣苗族聚居的自然村寨,坐落在月亮山東南麓的一個小山坳里,四面環山,民宅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大土苗族吊腳樓和淳樸的民風以及濃厚鄉村生活氣息是吸引遊客觀光旅遊、入住體驗、休閒養生的重要元素。
荔波縣投入370萬元加大對大土民族村寨的基礎設施建設,並撬動村民自籌資金1260萬元投入到大土小康寨建設中來,為苗族民宿旅遊致富探明了新路子。
此外,荔波縣採取財政獎補70%、村民自籌30%的方式,對甲良、水江、王蒙至縣城的公路沿線村寨500戶民居實施立面改造,目前,已改造民居370戶。
荔波縣還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中國共產黨一大13名代表中年紀最輕且唯一一個少數民族(水族)代表鄧恩銘的故里。鄧恩銘烈士故居,先後被中組部、中宣部、貴州省人民政府授予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貴州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貴州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2015年,荔波縣投入小康寨項目資金430萬元,將水族寨打造成“恩銘故里·紅色水甫”。
打獵舞又稱舂碓舞,流傳于荔波縣瑤麓青褲瑤人中,傳承方式為口傳心授,是瑤族民間一種自發組織形成的祭舞。打獵舞距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是一種用形體語言表現生活場景的獨特舞蹈,不僅表現了瑤族遊獵生活發展的不同階段,還表現了瑤族從遊獵時代向農耕時代的轉變,是瑤族古代社會的縮影,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荔波縣投入資金578萬元,實施民族文化長廊、文藝表演場等項目建設,創建“中國打獵舞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華青瑤第一寨,使瑤族村寨面貌煥然一新。
由于多民族雜居,荔波縣充滿了異族他鄉的情調。勾勒布依族美麗風景線、抓水族寨基礎設施建設、探苗族民宿旅遊致富新路子、建設瑤族“中華青瑤第一寨”,荔波縣借力貴州“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小康寨計劃,結合全域旅遊發展戰略,扮靚民族鄉村小康寨,引領一座座美麗村莊在青山綠水間逐夢小康。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