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朱海洋)大學生畢業季,與其他忙著簽訂就業協議的同學不同,來自浙江臺州路橋區的官慧謙早在4年前,就與當地農業局簽下了聘用合同,不久後,她將與其他132名同學一起,回到各自老家擔任一名基層農技員。至此,浙江首批農技人員定向培養生將正式畢業,奔赴35個縣市區入職上崗。
隨著城市化快速推進,浙江“誰來種地”“誰來推廣農技”的問題日益突出。統計數據顯示,浙江農林行業遭遇“人才荒”,僅農技推廣機構中,農技人員的缺口就達2600多人,急需大量能在農村基層長期扎根的復合型農業科技與經營管理人才。
另一方面,浙江農林大學也深陷“招生難”的困境。近年來在該校,無論是高考錄取分數線,還是生源質量,遠遠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即使這樣,許多涉農專業的學生畢業後,常常“另謀高就”,造成大量人才流失。
為破解農技“落地難”、基層農技人才缺乏等問題,2012年,浙江省農業廳聯合教育廳等4部門,聯合出臺文件,提出專門面向省內山區、海島等欠發達地區,試點定向培養基層農技人員,具體培育由農林大學承擔。
記者了解到,定向培養共涉及4個專業,分別為:農學、植物保護、食品質量與安全、動物醫學,根據規定,學生按期畢業後,直接受聘于其生源地所在的縣(市、區)農業部門事業單位,擔任鄉鎮農技推廣員一職,聘用合同期限為5年。
浙江農林大學農學院院長朱祝軍教授說,為讓這些學生能夠更好地勝任基層農技推廣工作,學校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專門構建了“專業模塊+特色模塊”的課程體係,並實行“雙導師”和全程實踐教學制度。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