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玲劉彬本報記者李朝民
今年4月14日,商務部下發了《關于做好取消鮮繭收購資格認定後續工作的通知》,標志著全國蠶繭收夠方式全面放開。蠶繭收購全面放開後,有需求的企業可自行收購,這又將給市場和蠶農帶來怎樣的影響呢?前不久,記者在蠶桑生產大縣江蘇省射陽縣採訪時看到了喜人的一幕,每公斤鮮繭價格在44-45元左右,蠶農熱情高漲,收購秩序井然。
“2009年以來,射陽縣桑園面積由4.5萬畝發展到5.8萬畝,蠶種飼養量由13.5萬張發展到17萬張,實現了‘七連增’。今年春季,飼養蠶種7.2萬張,蠶繭總量3096噸,總產值1.4億元。”射陽縣蠶桑站站長徐守明說。
射陽蠶桑產業發展並非一帆風順。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射陽縣蠶桑產業曾遭遇了衝擊。“傳統的蠶桑產業,本來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又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經營模式,因此勞動力缺失、蠶繭價格下跌是蠶農‘丟蠶毀桑’的關鍵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蠶桑產業規模小,再加上政府計劃限制了市場機制的進入,使農民享受不到行業的高額利潤。”射陽縣農技推廣中心主任魏勇分析說。
射陽縣農委黨委書記胡志海說,蠶桑產業沒有規模就沒有市場“話語權”,這是射陽縣委、縣政府痛定思痛後的共識。為了振興蠶桑產業,射陽縣委、縣政府將蠶桑列入高效經濟林范疇,與植樹造林、高效農業推進同規劃、同獎懲。經過幾年精心培育、去粗存精,如今射陽縣蠶桑產業區域分布更加集中,千畝桑以上的專業村達16個,養蠶農戶11792戶,養蠶14.44萬張,生產蠶繭11.47萬擔。目前,射陽蠶桑生產已初步形成了一條活力四射的產業鏈。
“近年來,射陽縣積極實施江蘇省農業‘三新工程和科技入戶’項目,蠶桑智能化控制技術的推廣應用,使得射陽縣季催青能力達10萬張,共推廣小蠶共育電氣化、大蠶條桑育等新技術10多項新技術,蠶農真正實現了輕松、快樂養蠶。”射陽縣蠶桑站副站長茆迎春說。
談到自動上蔟技術,射陽縣特庸鎮紅旗村六組金文秀不禁豎起了大拇指。金文秀說,過去蠶進入成熟期,需要人工挑選上蔟,10張蠶種至少要請七到八個人幫忙。現在塑料網格一鋪,統一使用登簇劑,熟蠶自動上蔟,五到六人就可以忙20張。
據介紹,鹽城絲得利繭絲綢有限公司投資5100萬元新上真絲織造項目,年產各類綢緞300萬米,加工絲絨100噸,實現銷售收入1.2億元,簽約蠶農畝桑收入達5000多元。該公司“千葉牌”無病優質桑苗不僅銷往全國20多個省、市,而且石德素等10多個種桑養蠶大戶還在陜西、四川等省種植1500多畝“連鎖田”。
“種桑為了養蠶,養蠶為了結繭,結繭為了繅絲,產業發展模式單一,但沒有彈性,容易被國際市場‘扼住咽喉’。蠶桑要走多元化轉型之路,就必須掙脫‘一根絲’。”特庸鎮農技中心主任申小軍說。
“過去養蠶,最頭痛的是蠶沙,臭氣熏天不說,風一吹還容易傳染蠶病。”特庸鎮王村蠶農金文奎說,現在集中回收,環境幹凈,每張還能多收入40-50元。去年經紀人收購1200噸蠶沙,銷往山東翰星葉綠素有限公司,每噸售價40元,現已與山東翰星葉綠素有限公司簽約,準備投資1.2億元建設蠶沙葉綠素提取項目,建成後,按全年飼養蠶種16萬張來算,蠶農可增收640萬元。
目前,特庸鎮黨委、政府在永興村流轉300畝土地建成的集觀光、旅遊、採摘于一體的特色農業果桑園,今年已經吸引周邊眾多遊人前來觀光採摘桑果,2-3年後將發展到500畝,畝產桑果1500斤,實現旅遊收入1500多萬元。
……
放眼蠶桑產業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射陽3.5萬養蠶人齊心協力,將傳統蠶桑產業鏈向文化旅遊、食品工業、醫療保健、環境保護等領域延伸,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現代蠶桑產業鏈將是指日可待的事。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