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市場調結構讓鄉親快快富
——河北省靈壽縣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紀實
本報記者李傑
靈壽縣地處太行山東麓,山區丘陵佔88%,平原僅佔縣域面積12%,是革命老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千年古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當地長期以來農業種植品種單一,經濟效益差,農民收入低。
“增加農民收入,首要是順應市場,調整農業種植結構,讓鄉親快快富裕。”日前,國家發改委駐靈壽縣南寨鄉馬家莊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唐繼發說。馬家莊及周邊廣大貧困群眾以種糧為生,根本出路在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記者赴靈壽農村採訪,了解到廣大農民群眾正如唐繼發所言,努力從農業結構調整中實現脫貧致富。
市場是導向
“前年行情好,每斤5塊多錢,去年才兩三塊錢。”在馬家莊村葡萄園里,57歲的馬偉成對記者說,原來村民以小麥和玉米種植為主,除去成本所剩無幾。2011年和幾戶鄉親一起開始試種植葡萄,經過幾年摸索,種植技術慢慢成熟了,效益也逐年提高,可市場價格波動卻引起他們高度重視。馬偉成說,市場行情一好一壞,收入可謂天壤之別!
“種葡萄比種小麥、玉米強多了。”同村的馬玉辰說,他在自有和流轉過來的28畝耕地里種植葡萄,在去年市場行情不好的情況下,每畝葡萄收入8000元左右,除去有機肥、澆水、加工、用工等費用3500-4000元,畝收入約4000元,還是比較劃算的。
與馬玉辰相鄰,農戶夏去江正在自家桃樹地里幹農活兒。他說:“這一片的水果多是近銷,種葡萄多了價格肯定下滑而且不好賣,因此俺就種了30多畝‘壽桃’,去年市場行情好,每斤桃批發7塊錢,每畝產桃2000多斤,純收入近20萬元。”
“廣大農戶的市場意識較強,雖說葡萄種植時間不長,但創立了自己的品牌,馬家莊村‘靈瑩舍’葡萄獲得了河北省著名商標稱號,並在第十九屆中國(廊坊)農產品交易會上獲得了銀獎。”靈壽縣農業畜牧局幹部李京介紹。食用菌行業也是這樣,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當地群眾開始食用菌栽培,經過近30年的發展,菇農種植技術成熟,不斷調整出適應市場發展、經濟效益較高的食用菌品種,形成了“靈潔”等多個遠近聞名的食用菌品牌,遠銷廣東等地。
據李京介紹,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過程中,該縣一方面抓“整合”服務,統籌協調財政、發改、國土、林業、水務、扶貧、科技等部門涉農項目向基地集中投放、打捆使用,為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撐。另一方面抓品牌建設,積極引導合作社、龍頭企業申報無公害生產基地認證、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地理標志認證商標,先後被授予“河北省食用菌之鄉”“中國金針菇之鄉”“全國標準化示范縣”等榮譽。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