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6月27日電(張俊華秦瑤)重慶渝北區興隆鎮開展財政支農補貼“撥改投”試點取得明顯效果,“撥改投”50萬元資金下達後,興隆鎮合作社楊梅酒加工廠就順利生產出第一批楊梅酒。在興隆鎮楊梅基地,所見所聞讓重慶市委黨校第48期區縣鄉鎮主要領導幹部進修班的學員們感受到支農政策的精準落實對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性。
以前,政府投入農業產業化資金多針對搞規模化經營業主,農民難以分享政府投入帶來收益。不少農戶對土地流轉持可轉可不轉態度。進修班學員、石柱縣三河鎮黨委書記陳益科說,農業產業融合的最大阻力是資金短缺,現在實行“撥改投”後,對農業項目補助資金進行股權化改革,將財政下撥的用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的產業發展類補助資金,在不改變資金性質及用途的前提下,部分量化給當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相關成員,以共同持股方式,讓農戶收益增值,在興隆鎮,這項政策試點的效果非常明顯。
目前,興隆鎮種植楊梅17000畝,其中盛產2000畝,年產楊梅超10萬斤,預計將形成總產值超億元的特色農業產業鏈,同時實施農民收入“倍增計劃”,打造藍莓、葡萄、百合等畝均產值超2萬元、利潤超1萬元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興隆鎮南天門楊梅加工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朱小瓊說:“楊梅採摘季節性強,只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才能贏得市場。楊梅產業正向集育苗、種植、銷售、深加工、採摘、觀光旅遊等產業深度融合的道路發展。”
進修班學員、永川區吉安鎮黨委書記黃海東書記在參觀時說,興隆鎮楊梅產業的發展再次說明農業產業融合可以當地旅遊、酒店、餐飲等行業共同發展,融合發展是目前農業產業發展最有前途的方式。(完)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