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預計採摘10萬斤,晚上發往重慶水果批發市場。”6月22日,瀘州市納溪區大渡口鎮“九色甜元”萬畝甜橙基地里,村民正在忙著採摘夏橙。
“九色甜元”甜橙基地既有專合社的“一畝三分地”,也有托管的農戶果園。通過集中管理和營銷,合作社變強,果農收入劇增,一個專合社與果農融合發展的新型農村經濟體效益顯著。
納溪區結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際,抓住省財政廳將其列為全省4個“深化涉農資金整合打捆下達農業項目試點區”之一的契機,把打捆資金集中投入到改善基礎設施、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上,變特色產業資源為旅遊資本,形成獨具特色的“現代農業+全域旅遊”發展模式。
涉農資金打捆投放“零錢整用”綠了山川富了百姓
“果子成熟的周末,果園里人山人海。最多的一天單鮮果就賣了11萬元。”“九色甜元”業主何生濤介紹,甜橙基地有專業合作社和農戶托管的1.2萬畝橙子,栽種了玫瑰香、不知火、奧林達等10多個品種。隨著果園進入初採期,管理的費用增加讓何生濤頓感資金吃緊。正當他愁眉不展之際,土地收益貸款解決了他的融資難題。“前兩年,我通過土地流轉收益保證貸款獲得了2000多萬元的貸款,這筆款子盤活了整個果園。”何生濤說。
這幾年,納溪區實施了農村產權、打捆項目、土地流轉收益、農林產權融資四項改革,緩解現代農業投資的資金壓力。截至目前,打捆下達農業項目資金2.57億元,整合項目資金3.24億元,通過財政資金的投入,撬動社會資金和農民籌資投勞6.47億元。
“‘涉農打捆資金’完成了部分生產便道、觀光棧道的建設,貸款的資金就可以重點放在營銷網絡、品牌推廣、品種結構調整上。”何生濤把果農零散的柑橘林串聯成果園,讓閒置撂荒的山坡地變成了旅遊採摘的“金果地”。
“沒有這200萬元,沃柑和映霜紅的引進就會滯後幾年。”業主明祖金已經在上馬鎮培育了楨楠、香樟等珍稀苗木及藤椒700余畝,農村產權抵押貸款試點項目讓其獲得了200萬元的銀行貸款。
解決了業主投入不足的問題後,納溪推進適度規模經營,推廣“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專合社+基地+農戶”“財政支農資金股權量化到戶”等機制,全區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酒罐子、醋壇子、竹筒子、茶杯子“七子經濟”效益明顯:10萬畝“中國香海桂花公園”的珍稀林木、“智慧三江”的萬畝果蔬基地和百億茶產業正如火如荼地推進,新型農業經營體係機制逐漸形成。
適度規模經營與小規模經營並存,讓企業、專合社、農戶擰成一股繩闖市場,農民不僅在土里刨了金,還從地上賺了錢。“我們在基地每個月可掙到2000多元,還可以獲得土地收益每人每年1100元,人均年收入達2萬元,感覺日子好過多了”住在三江村新農村,村民邱文群很滿意現在的生活。
延長產業鏈 讓單一的“嘴巴經濟”向“眼球經濟”拓展
“鮮蓀每斤40元,烤幹後每斤就能賣440元左右。”6月19日,白節鎮回虎村的先立貴把剛從竹林里採摘的竹蓀送進烤房。
納溪區有竹林面積76.6萬畝,是著名的中國特色竹鄉。“納溪的竹資源,除了生產竹漿紙外,目前沒有其他有效的產業鏈條。”納溪區林業局負責人介紹。“單一的產品受市場影響較大。除去砍伐和運輸成本,基本沒有剩余,無法讓綠色的林竹資源轉化成竹農的致富資本。”
納溪區將突破口在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上。納溪區採取“深度加工——生產廢料——林下種養——回歸竹林”的“竹筒子”循環經濟模式,探索林竹經濟立體化經營,走出了一條“林竹結合、綜合利用、循環發展、農民增收”的路子。“把加工竹筷、竹編、竹家具等竹產品後的廢棄竹屑、竹渣進行粉碎、消毒,然後接種培植成竹蓀、木耳、蘑菇菌種,將種菌殘留的菌包送進蚯蚓養殖場,養殖蚯蚓供給林下禽畜,最後剩余的渣土返回竹林,提高林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奇竹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李理介紹,通過這樣循環,每年每畝毛竹林綜合產值可達1萬元以上,每畝毛竹農戶可實現增收4000元以上。“一個優良的茶樹品種成就一個大產業,也是茶產業供給側改革的突破口。僅一季新茶,每畝收入便可達萬元。進入盛產期,黃金芽的產值每畝可以超過5萬元。”納溪區農業局農藝師周光榮認為,只有抓住優良品種,才能形成產業突破。
茶產業也是納溪百億產業之一,也面臨轉型升級突破。納溪區除有序更換新品種外,還圍繞茶做一係列增值“文章”:把茶園建設園林化,栽種成太極圖案、八卦陣圖案、迷宮等;要結合不同茶葉的色彩,栽種多色茶園、彩色茶園,實現茶葉品種布局特色化,甚至在同株茶樹上嫁接多個不同色彩的茶葉品種,讓單一的“嘴巴經濟”向“眼球經濟”“訂單經濟”“鄉愁經濟”等多元經濟領域拓展。
“效果很好,我公司已經發展了30畝訂單茶葉,不用愁產量,不用愁產值,只管用心把茶做好交給對方就可以了。”四川鳳嶺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周世慶說,每畝訂單的費用比一般的每畝茶產值高。
2015年,全區林業產值、茶業產值分別達39億元、25億元,農民人均從林業、茶業上獲得的收入分別為2800元、2600元,在2012年的基礎上分別增長184%、151%。
生態資源換旅遊資本 農旅融合發展大踏步
青山秀水,滿山翠竹。
綠色是納溪的基本色,也是納溪的標志色。
這里是“中國特色竹鄉”“中國最佳生態旅遊示范區”“中國特早茶之鄉”“全國生態強區”“中國最佳綠色生態旅遊名區”“四川省長江上遊生態屏障先進單位”……今年5月,被省政府列為10個現代林業建設示范縣。
納溪區林竹資源豐富,現有林地93.2萬畝,森林覆蓋率47.94%,林木綠化率高達54.63%。如何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鎖定100億元,納溪區把現代林業產業列為全區“五個百億”產業之一發展目標,制定了《關于加快推進“百億林業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出臺了體制機制、政策配套、財政投入、資金整合等一係列扶持政策,花巨資厚植綠色。2015年,全區林業產值達39億元,農民人均從林業獲得收入2800元,在2012年的基礎上增長184%。
近年來,玩山戲水的鄉村休閒遊越來越受青睞,回歸田園正在成為城里人一種新時尚。依靠天仙硐、鳳凰湖、大旺竹海等森林資源,通過舉辦“早茶節”“枇杷節”“桂花節”等活動,納溪區生態旅遊快速發展。天仙硐、中國香海桂花公園、大旺竹海森林公園等核心景區遊人如織,近郊遊、鄉村遊等生態旅遊、全域旅遊格局日趨成熟。
“可以來基地踏青遊玩、體驗採摘、賞景漫步,甚至感受鋤草耕地的愜意。”啟玉葡萄業主張啟玉說。“到了採摘季節,每天鮮果能出7-8萬元,最多的一天賣了19萬元,遊客不僅看中了這里的綠水青山,更看中了這里可以玩個‘樂翻天’。”
產區變景區、產品變禮品、農房變客房。納溪區抓住被列為四川省農村改革綜合試驗區的機遇,連片打造集生態農業、旅遊農業、休閒農業與城市公園于一體的現代農業,把生態資源變成旅遊資本,激活全域旅遊。
截至目前,全區已建成花田酒地、智慧三江、香海桂花公園、九色甜元等多個農業觀光園區。其中,統籌城鄉片區打造的“花田酒地”、龍洄酒莊、清溪酒谷漂流、主題酒店等旅遊項目受到遊人追捧,布局的“九色甜元”“知青山寨”“夢里水鄉”等鄉村旅遊點已成為川南市民休閒旅遊的新去處。
良好的生態,獨特的特色效益農業,促進納溪全域旅遊加速形成“花的世界、竹的海洋、水的樂園、酒的天堂、茶的故鄉”五大品牌,迎接著蜂擁而至的各地遊客。2013-2015年,納溪區分別接待遊客322萬人次、384萬人次、575萬人次,年均增長30%以上;旅遊年總收入分別為18.63億元、24.85億元、42.8億元,年均增長40%以上。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