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與保護矛盾突出,自然條件制約收緊
黑龍江如何念好“耕保經”
“黑龍江土地肥到家,栽上柴禾也開花”。利用這得天獨厚的條件,黑龍江如今已經成為全國第一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大省。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開發與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自然條件制約收緊等問題正在侵蝕著黑土地。
最嚴格管理:年年簽訂責任狀,27個監控點實時全程監控
黑龍江是農業省份,也是後發展省份,一些基層幹部著急眼前的發展,認為“種企業”比“種糧食”更合算,往往急功近利、不求長遠。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耕地保護處調研員于洪鳳說,為轉變認識,自2009年開始,省政府每年與各地市簽訂耕地保護責任狀。政府一把手年年簽訂責任狀,明確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的剛性任務。同時,省政府每年組織相關部門對各地市基本農田保護率、基本農田和耕地保護面積、耕地保有量等指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
有了責任狀,關鍵還在落實。在黑龍江省富錦市,由國土、農業、財政等部門參加的耕地保護考評工作小組,通過定期檢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結合的辦法,對全市11個鎮、266個行政村進行考評,並將考評結果納入全市目標考核范圍,對考核不合格的鎮,要依法追究責任,並責令限期整改,對直接關係人3年內不予提升或調轉。
“我們監控點的攝像機能夠平面360度、上下90度旋轉,最佳有效監控半徑4—5公里,監控面積70—80平方公里。對監控點轄區內的重點地段可實施24小時的錄像、照相,錄像存儲可達2個月。”建三江國土資源局局長周衛江介紹。
建三江耕地面積1100萬畝,地多人少,為了加大對土地資源的保護力度,自2013年來建設監控係統,在農場場部和重點管理區設置監控點,配備專職監察人員並制定配套制度。
以前巡查周邊需要一兩天時間,現在動動鼠標,27個監控點能在幾分鐘內完成實時監控。
“保護耕地先行,我們有責任也得有辦法。以前損害耕地的行為發現難、制止難、查處難,現在有了這些科技手段,不僅讓日常巡查變得更有效更便捷,也降低了綜合執法和管理的成本。”周衛江說。
開源節流:以建設促保護,由靜態管護向動態保護轉變
耕地保護與用地保障既是土地資源管理的兩大任務,也是一對矛盾。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建設佔用已經成為耕地減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黑龍江省作為全國耕地第一大省,耕地總量多但中低產田比重較大。面向實際,當地探索創新耕地保護模式。
“我們近年來變靜態守護為以建設促保護,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健全監管,變被動應對為主動預防,減少佔用耕地的違法行為。總結起來就是開源節流。”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總規劃師孫恆說。
積極“開源”。爭取國土資源管理差別化政策支持,開展了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未利用地開發利用、工礦廢棄地復墾三項試點,拓展非耕地建設用地18.95萬畝。開展批而未用土地專項清理行動,近兩年年均消化使用批而未用土地4.5萬畝,盤活利用閒置土地4500畝以上,有效地拓展了建設用地空間,減少了非農業建設佔用耕地。
實施“節流”。嚴格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管控,依法依規審批土地使用,從嚴控制建設佔用耕地特別是高等級耕地。強化節約集約用地,結合省情實際,提高新建項目的建築密度、投資強度、建築容積率等用地定額標準。對經營性開發項目用地實行嚴格控制;對高能耗、高污染的建設項目堅決不予審批。
建三江管理局通過對撤並後的居民點進行復墾,工業、居住用地向場部集中,節約了大量的耕地,推進了工業化進程,全局建立了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8個工業園區,擁有工業企業159家。2001到2015年,富錦通過土地整治新增耕地3萬畝,增地比例達到4.5%以上。
“土地平整好處多多,化零為整,省了人工,減了成本,大機械一次性就能操作。”富錦市市長李源波說。富錦市長安鎮永勝村以前小格田較多,當地百姓耕作起來費時費勁不說,難以集中賣糧,價格老是上不去。近幾年,當地通過平整土地,小格田變成1萬畝的大格田,畝產達1400斤以上,成為國家級的現代農業示范田。
李源波介紹,富錦加大推進土地整治項目建設,提出“以建設促保護”的方針,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2013年以來實施了長安、永勝等5個土地整治項目,爭取國家投資2.76億元,實現新增耕地218畝。通過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增加了耕地面積,提高了糧食生產能力,為現代農業種植模式的推進提供了便利條件。
係統化整治:推廣新技術,增產又環保
黑土地由于長期墾殖,沙化、鹼化、退化比較嚴重,黑土耕作層有機質正在減少。為此,黑龍江把土地整治作為提高耕地數量和質量的重要手段,在全國率先提出了實施土地整治規模化建設的思路,建立了以政府為主導的土地整治工作機制,實施了一批高標準、高質量的現代化土地整治示范項目。
盛軍是建三江前進農場第三管理區的農民,他承包了400多畝地,如今土地整理項目給他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通過平整土地,原來地里的水泡子和低洼地沒有了,耕地集中連片減少了溝渠田埂。據他估算,一畝地能增加7%的收成。據了解,黑龍江土地整治項目遍及72個市縣及農墾、森工地區,惠及項目區群眾數百萬人,人均年增加來自農業的收入達到3200元。
“這是我們的新技術,既能增產又綠色環保。”在前進農場第三管理區的現代農業示范項目區,順著項目負責人的手指方向,每一棵水稻秧苗根部都有一層白色薄膜,“插秧插在了薄膜上”。
談到覆膜好處,正在田間耕作的管理員如數家珍:覆膜能提高地溫,提升土壤肥力。全年可增加積溫200—300攝氏度,每畝可增產50公斤左右,每畝增加收入250元左右;膜覆阻止了草種的光合作用,節省大量人工與機械除草費用;覆膜後減少稻田水分蒸發量,加之採用了淺灌技術,全年節水30%左右。同時薄膜為生物降解材料,2個月後完全降解,不破壞土壤結構,避免了白色污染。
在建三江勝利農場水稻科技示范園,一座蓮花型噴泉格外醒目。井水經過抽取到逐層留下,能把水溫逐級提高。從井水的綜合增溫到稻田智能化控灌,這里的每一種水稻生長的十幾項指標通過係統監測一目了然。利用係統,病蟲害預警、生產管理措施,都會以短信形式發送到各級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種植戶手機上,指導全場水稻生產。畝增產41公斤,畝純增收106元。
如今,為了進一步保護耕地,黑龍江正推進土地利用轉方式,在適度規模的基礎上,減化肥、減農藥、減除草劑,力爭在穩定產量、提高質量、增加效益的前提下逐步推廣“三減”。每個縣(市、區)農業“三減”試驗示范面積不少于10萬畝。去年富錦市“三減”示范基地化肥、農藥、除草劑施用量分別下降17%、19%和11%,實現了低污染、低殘留、低藥害,有效地保護了農田生態環境。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