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湖南麻陽縣破解貧困戶“貸款難”“不敢貸”難題

2016年07月04日 08:59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湖南麻陽縣破解貧困戶“貸款難”“不敢貸”難題

  只要信用好 脫貧“不差錢”

  陽光正好,湖南麻陽縣楠木底村譚世付,到家門口的木耳地里轉了一圈,看著一排排菌棒上厚實的黑木耳,他的心里美滋滋的。

  不到一年時間,4畝木耳,收入近14萬元,從打零工的農民工變身黑木耳種植大戶,他感覺致富步伐越來越快了。譚世付坦言,放在一年前,是不敢想的。他指著不遠處一棟矮房說出今後打算:“今年再擴種3畝木耳,多掙點錢,就再新建一棟樓房,讓全家住得好一點。”

  如今在麻陽,越來越多的貧困戶憑信用貸款找到致富門路。這一切源于當地金融扶貧機制創新。

  錢從哪兒來?

  三項指標評級授信,為貧困戶“量身定制”信用貸款,1年貸款總額遠超過去10年

  譚世付一家屬于因學致貧。他兩個兒子正讀大學,一個月生活費和其他開銷就要4000多元,過去,夫婦倆靠在建築工地打工,生活捉襟見肘。

  “沒錢不能幹事,也不敢幹事。”譚世付實話實說,過去印象中,貸款只是一些老板的事。有一年,他想貸兩萬元做生意,到一家銀行去問,工作人員解釋了一堆貸款政策,說了半個小時,譚世付依然是一頭霧水,只能悻悻作罷。

  產業脫貧離不開資金,可農村長期存在的貸款難題咋解?

  變化說來就來。“去年初,村里傳來消息,貧困戶不用抵押也能貸款,還有公司來推廣黑木耳技術,我就想著試一試。”譚世付回憶說,沒花幾天,他就拿到了5萬元的貸款,甩開膀子幹了起來。

  在板栗樹鄉楠木底村,憑小額貸款種黑木耳的貧困戶,已經有10戶。貧困戶對貸款的印象正在改變——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麻陽縣探索創新扶貧小額信貸:貧困戶經過評級授信,無需抵押和擔保,即可從縣農商銀行拿到1萬至5萬元的貸款。

  “誠信評價、家庭勞動力和人均收入,作為評級授信的三項指標,分值分別是70分、20分、10分。”麻陽縣農村商業銀行行長楊文德介紹,整個授信工作自下而上,主要由熟悉情況的村民代表等組成授信小組,採取投票的方式對貧困戶進行量化計分、評級。信用級別越高,貸款額度越多。

  “貸款周期沒有硬性限制,利率也降低了一半,而且根據銀行的還息憑證,扶貧部門還給予3年全額貼息獎勵。”縣扶貧辦主任向傑說。

  這和過去形成鮮明的對照。向傑說,以前貸款的前置審批程序中,光財政證明就有18項之多。另外貸款利息高,一年貸一萬元,需要還1000多元利息,貧困戶很難承受。

  “我們為貧困戶‘量身定制’貸款,一解過去貧困戶‘貸款難、貸款貴’的難題,極大地釋放了金融扶貧的活力。”向傑說。

  據統計,2003年至2013年的十年間,麻陽縣貧困農戶累計貸款不足500萬元。自2014年底推行扶貧小額信貸以來,截至今年3月,已對2.43萬戶貧困農戶完成評級授信,有效授信率達92.35%,共發放小額信用貸款1.26億元。

  錢該怎麼花?

  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項目走,項目跟著市場走,讓扶貧的錢花在刀刃上

  貸款的問題解決了,如何杜絕陷入“給一頭羊,吃一頭羊”的怪圈呢?

  扶貧部門調研發現,盡管政府提供了信用貸款,但有的貧困戶還是不敢貸,擔心錢打了水漂,回不了本;另外,有人覺得拿到貸款之後,不知道幹什麼,所以寧願不要。

  “扶貧的錢要花在刀刃上。”麻陽縣委書記李衛林說:“山里的百姓淳樸,如果不知道做什麼可以掙錢,就是答應給他們貸款,他們心里也打鼓。因此,精準扶貧要‘扶上馬再送一程’,在解決‘資金跟著窮人走’之後,努力發展扶貧產業,讓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項目走,項目跟著市場走。”

  麻陽縣金融扶貧的做法,就是根據市場供需與自身情況選擇扶貧產業,以能人帶動大多數貧困戶一起發展,貸款資金多向貧困戶傾斜。三招一起發力,讓精準扶貧顯出最大效益。

  大坳村貧困戶夏小偉,正在藍鳳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蛋雞基地緊張地忙碌,他既在基地打工,又是公司的股東。公司董事長雷華英告訴記者,當地23戶貧困戶將小額信貸資金75萬元委托給公司發展蛋雞養殖產業,佔65%的股份,公司負責委托蛋雞產業的技術服務和經營管理,折合35%的股份。

  2015年底,23戶農戶實現分紅14萬元,戶均增收6000元。夏小偉去年底拿到分紅1800元,同時他和妻子岳父三人打工,一年收入將近12萬元。夏小偉笑著說,今年計劃貸5萬元入夥,“公司有技術、會管理、有市場,我們脫貧有底氣。”

  “產業扶貧是個大方向。立足優勢特色產業,在貧困戶和農業企業、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扶貧經濟組織之間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這樣才能保證扶貧效益精準到戶。”李衛林介紹,近年來麻陽的獼猴桃、葡萄、黃桃、核桃、木耳、半夏藥材、白鵝等產業,催生了一批扶貧經濟組織,在精準脫貧實踐中“威力不小”。

  石羊哨鄉譚公衝村試點推行村級扶貧貸款擔保平臺,利用15萬元財政扶貧資金,撬動銀行資本105萬元投入產業開發,種植半夏達268畝。當年貸款的68戶貧困戶戶均增收1萬元。江口鎮正在大力發展水果產業。鎮黨委書記余紅星對此深有感觸:一方面要選準企業項目,另一方面建立恰當的合作模式,才能有利于扶貧資金發揮杠桿的作用。

  機制保障跟上,層層簽訂責任書。全縣計劃2016年實現1.43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2019年8.6萬貧困人口整體脫貧,106個貧困村全部摘帽。

  風險如何防范?

  設立風險基金,建立多方參與的農業保險模式,嚴格資金全程監管

  提及扶貧小額信貸的難題,楊文德反復說:“風險,還是風險!1.26個億,沒有抵押和擔保,你說不擔心是假的。”

  為化解金融部門的後顧之憂,麻陽縣專門建立了貧困農戶小額信貸風險補償初始資金,如今規模已達1000萬元。

  “1000萬,相對于1.26億來說,比例很小,保證資金安全是不小的挑戰。”楊文德說。

  銀行有擔心,政府在“未雨綢繆”。向傑說,政府試圖引進農業保險公司,交300萬的保費,來保1個億。結果沒有一家保險公司接手,理由一致:農業扶貧項目大多不可預期,風險不可測算。

  去年以來,麻陽縣遭遇了一場大洪水、兩場冰雹災害,不少種植戶損失比較嚴重。向傑建議,國家能進一步完善農險政策的頂層設計,組建立更多政策性農業保險專門機構,引導建立互助保險組織,完善“政府補貼一部分保費以擴大參保面、農戶自擔一部分風險以提高防災積極性、保險公司讓出一部分利潤來確保微利可持續經營”的農業保險模式。

  扶貧資金監管也是一個課題。怎樣有效避免企業以扶貧的名義套取扶貧資金?貧困戶的權利如何保障?這些都是資金監管過程必須考量的問題。

  記者了解到,麻陽縣已成立扶貧開發責任公司,貧困戶貸款直接打到公司指定賬戶,企業入股資金也要打到該賬戶,然後才能施行招標,參與項目。這樣實現全程監管,確保扶貧資金安全。

  “成立產業扶貧協會,也是可以嘗試的方式。”向傑說,通過協會制定產業扶貧的行業標準,可以規范扶貧行為,政府只需出臺政策,做好相關服務,建立風險基金,行業協會則承擔法人的擔保責任。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