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京郊:一場冰雹“砸醒”了農民投保意識

2016年07月05日 10:14 來源:京郊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昨天(3日),房山區賈河村的果農王路,蹲在自家果園里,看著掉落一地雞蛋大小的京白梨,愁容滿面。“眼看著再過幾個月就能採摘了,這下全給砸裂了。”王路現在唯一盼著的,就是早點收到保險公司的定損結果,希望能給這場雹災減少些損失。

  6月30日淩晨,大興、房山兩區多地出現短時強降雨伴有冰雹天氣過程,冰雹最大約8厘米,造成大量農作物受損。“當時雹子就跟從天上倒下來似的,又急又密。”王路憶起當時情況,直搖頭。冰雹一停,他就衝進了果園,看到滿地的落果和殘枝,當時就呆了。還是老伴兒提醒他,果樹上了農業保險,趕快給保險公司打電話。“保險公司業務人員當天就趕來查勘了現場,每畝最高賠4000元。”王路說,“多虧當初上了保險,這一畝地56元保費,花得值!”

  同樣遭受天災,可並非每戶受災的農民都能和王路一樣獲得保險的保障和理賠。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果農告訴記者,此次雹災中,他家200畝果樹幾乎絕產,至少損失50萬元。由于和家人沒有達成一致意見,這些果樹沒上保險。“省小錢,吃大虧啊!”該果農說,村里許多果農、糧農都沒上農業保險,這次雹災“砸醒”了大家。

  記者從市農委獲悉,此次雹災主要發生在大興、房山,共造成16個鄉鎮、200余村、24萬余畝農作物受災,經濟損失4億余元。然而,截至目前,保險公司接到的農作物報損面積僅5.7萬畝,不足總受災面積的四分之一。

  天有不測風雲,一場雹災讓農田、設施、果園遭受重創,在感嘆天災無常的同時,如何讓農業不再“靠天吃飯”、提高抗風險能力?市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自本市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以來,范圍逐步擴大,目前已覆蓋所有郊區,開辦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有小麥、玉米、水稻、蘋果、生豬、奶牛等23大類,是全國開設政策性農險險種最多的地區。

  市農業專家表示,目前本市郊區糧食、果樹等部分險種的投保率不高,農民尚需提高風險意識,減少或避免因自然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