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黑龍江樺川:3家農企“激活”農村土地

2016年07月06日 14:47 來源:新華社 字號:       轉發 打印

  新華社記者李鳳雙、孫英威、齊泓鑫

  龍江七月,大美稻海,蛙聲一片。

  記者近日在“新中國第一個集體農莊”誕生地──黑龍江省樺川縣採訪了解到,當地農民在經歷了從集體農莊到聯產承包變革後,如今再度走上土地規模經營之路。目前,全縣三分之二耕地實現了經營權流轉,其中有3戶涉農企業更是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通過合作種植等方式經營規模達全縣耕地的三分之一。

  從第一個集體農莊到“新峰現象”

  走進以水田種植為主的“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樺川縣,映入眼簾的就是公路兩旁連片的水稻育種基地。1951年,樺川縣星火朝鮮族鄉的36戶農戶率先組建了“新中國第一個集體農莊”--星火農莊,通過集中耕作大幅提高了糧食產量。

  走進星火朝鮮族鄉星火村的陳列室,里面擺滿了“新中國第一個集體農莊”曾經的榮耀。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里的土地規模經營熱潮再度興起。

  樺川縣農業局局長孫立新說,在一批涉農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全縣210萬畝耕地中流轉量達到140萬畝。其中,新峰、農豐、金豐3戶涉農企業自營、委托、合作種植面積就有74萬畝。新峰集團去年以每斤高出市場價2分錢收購合作農戶的水稻,帶動農戶直接增收800多萬元。

  在大片耕地流轉種植的同時,農村傳統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變化。星火朝鮮族鄉4000多名被解放出來的勞動力奔赴國內沿海地區和韓國、日本務工。鄉黨委書記南楠說,農戶除了土地流轉收入外,帶地入股還有分紅收入,而外出務工又掙一份錢。

  創新“企保農貸” 實現多方共贏

  貸款難是種植大戶以往面臨的最大問題。在樺川縣,涉農企業開創的“企保農貸”等金融創新產品,有效解決了農戶貸款難。

  作為樺川縣土地經營規模最大企業的新峰集團,2011年首次與哈爾濱銀行融興村鎮銀行合作,企業提供擔保、農民使用貸款,當年發放貸款7000萬元。幾年來,“企保農貸”規模逐年增加。今年,新峰集團輻射的5100多戶農民獲得貸款4.1億元;2014年開始做“企保農貸”的農豐集團,今年也組織了2.1億元貸款。兩家涉農企業組織的貸款量佔全縣農業貸款的近一半。

  在創業鄉谷大村,種植900畝水稻的幸福家庭農場女主人張飛燕對記者說:“我家一年生產需要資金100多萬元。好在可以用土地經營權做抵押,今年貸款了70多萬元,包地、種地的錢就都有著落了。”

  “‘企保農貸’開展5年一筆不良記錄都沒有。集團72家直營店都在村里,他們既是經銷商也是種植大戶,農民種什麼品種、地塊在哪兒,我們都了解,所以才敢給農戶做擔保貸款。即使貸款農戶發生逾期,集團代償貸款後,把農戶土地經營權拿過來也可以自己種。”新峰農業發展集團董事長文景剛道出了“企保農貸”快速發展的奧秘。

  樺川縣委書記郭廣福介紹,全縣除“企保農貸”外,還有農戶土地經營權抵押、農戶動產抵押、糧食預期收益抵押、糧食補貼放大10倍抵押5種金融創新產品。這些產品不僅方便了農戶,也“搞活”農村金融市場。目前,樺川縣涉農貸款金融機構已由農村信用聯社1家發展到7家,另有3家正在洽談。

  旱改水”穩農民收益也存隱憂

  記者在樺川縣採訪發現,受玉米退出臨儲收購和市場價格因素影響,今年當地主動調整種植結構以穩定農民種糧收益。

  據樺川縣幹部介紹,今年全縣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提出了“旱田改水田,糧食作物改經濟作物,糧食作物改飼料作物,增加綠色有機作物”的目標,計劃新增“旱改水”面積10.5萬畝。與此同時,周邊縣市“旱改水”面積也在增加。

  部分基層幹部和企業人士表示,受比較價格影響,黑龍江省水稻種植面積近年來有增無減。這一變化令相關人士感到擔憂--水稻市場價格或因大量種植而下降,或因政策性收儲而繼續保持“稻強米弱”,前者影響農民收入,後者影響加工企業收益。

  新峰集團下屬的一家大米加工企業負責人表示,這幾年一直是“稻強米弱”格局,水稻價格穩定,大米價格則不高,企業加工1噸大米約賠100元。“過去是想方設法發展客戶,現在是一接客戶電話就緊張,怕人家要貨。”

  樺川縣工信局局長周文魯說,全縣水稻加工登記企業68家,其中規上企業16家。近兩年,這些企業的實際加工量僅佔其加工能力的20%左右。目前,當地正通過增加優質水稻種植、互聯網營銷、產加銷全產業鏈經營等方式,推動糧食既“種得好”又“賣得好”,實現糧食穩產與農民增收“雙贏”。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