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綠色崛起——貴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紀實

2016年07月11日 08:48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地處中國西南腹地的貴州由于長期發展滯後,千山阻隔,鮮為人知。“欠發達、欠開發”曾一度是這塊土地的代名詞。然而,近年來,貴州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用生態文明理念引領“三農”向縱深推進,在實現科學發展、後發趕超的進程中,交出了一份又一份令人矚目的“成績單”。

   後發省份必須贏在綠色崛起

  貴州既不沿邊也不沿海,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傳統的生產方式。由于改革開放的程度不深、力度不夠,但也讓貴州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保留了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真山真水。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這是貴州遇到的第一個機遇。貴州省委、省政府意識到,後發省份的崛起,必須贏在“下一步”,要綠色崛起,而不能再走先發展、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

  作為貴州省會所在地的貴陽市成為了貴州綠色崛起計劃的第一塊試驗田。

  2007年12月29日,貴陽市委八屆四次全會通過關于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決定,圍繞“生態環境良好、生態產業發達、文化特色鮮明、生態觀念濃厚、市民和諧幸福、政府廉潔高效”的目標,譜寫生態文明的“貴陽樣本”。

  2008年10月,貴陽市在全國率先發布“生態文明城市指標體係”,從6個方面分33項指標,分解落實任務到責任部門。

  2009年,市委八屆八次全會通過關于縱深推進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若幹意見,制定了提升生態經濟發展質量等措施。同一年,環境保護部正式批準貴陽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

  2012年12月,國家發改委批復實施《貴陽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規劃(2012-2020年)》,要求貴陽在生態文明建設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先行先試,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到2020年建成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為全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揮示范作用。

  頂層設計,綠色生態是底線

  從2009年開始,貴州從點上尋求突破,開始了生態文明頂層設計的步伐。

  為切實加強全省重點流域環境保護工作,探索流域污染補償制度,貴州省政府決定在烏江(含烏江上遊三岔河、紅楓湖和烏江幹流)、沅水(含清水江、舞陽河、松桃河)、都柳江、牛欄江—橫江(含草海)、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赤水河等8大水係實施環境保護河長制。

  此後,以貴陽市為試點,成立了貴陽市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並探索成立了其下屬的生態文明建設局,將環境保護局、市林業綠化局、文明辦、發改局、經信局、住建局、城管局、水利局等部門涉及生態文明的相關職責劃轉整合,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執法。

  隨後,貴州省出臺了並大力實施了綠色貴州建設3年行動計劃、林業產業3年倍增計劃、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建設3年行動計劃和大氣、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還出臺了全國首部省級生態文明建設地方性法規,在赤水河、烏江流域開展了12項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試點等。

  2014年以來,貴州省委、省政府對林業生態工作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先後啟動了貴州省森林保護“六個嚴禁”執法專項行動和貴州省縣鄉村造林綠化工作,劃定了包括林地保有量、森林保有量和濕地保有量等在內的九條林業生態紅線和9206萬畝的紅線管控區域。貴州省生態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森林面積達到1.295億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9%,為構築“兩江”上遊生態安全屏障、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近15年來,貴州造林面積達3600萬畝。

  河長制生態補償機制雙管齊下,貴州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省主要河流水質良好,清澈見底;貴陽公交車以LNG清潔能源替代了傳統的汽油,貴陽市公交車數十年的“黑尾氣”歷史就此終結;貴州省9個中心城市空氣質量天天優良,88縣66個空氣質量得滿分;全省國家濕地公園數量從原有的30個增至36個……

  因為生態保護舉措有力,2014年6月,《貴州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獲批,成為全國第二個以省為單位建設的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也是第一批全境列入國家級示范建設的4個省份之一。

  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間追求平衡

  已進入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建設關鍵期的貴州,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產業發展處于產業鏈前端、價值鏈低端等問題依然突出,總體經濟實力仍然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主導產業競爭力較弱、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等問題明顯。

  為了在生態和發展兩者之間追求平衡,從2010年開始,貴州的產業發展路徑設計都與“綠”字緊密聯係在一起:工業化被界定為“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被界定為“新型城鎮化”。

  在急需加快發展的扶貧開發中,卻依舊承載了“綠色”的考量。武陵山片區扶貧攻堅的重點鄉德江縣沙溪鄉,賴以脫貧的5大項目即烤煙、天麻、茶葉、核桃和山羊養殖,全部是綠色的。

  貴州是低緯度、中海拔、寡日照的優質茶區。近十年來,貴州的茶園面積從原有的283萬畝到如今突破700萬畝,成為全國綠茶第一大省。貴州茶的發展路徑從中國茶葉的貴州原料、貴州制造、貴州創造到貴州品牌,真真實實地有了堅實的基礎和長足的進步,成就了“貴州綠茶秀甲天下”,和“世界綠茶看中國,中國綠茶向黔看”等美譽。

  此外,貴州大力開發沼氣、太陽能、風能、小水電,發展推廣天然氣、液化石油氣、頁岩氣,改善農村能源節後,推廣農村節能技術,幫助農民尋求替代能源,讓農民的生活也變得更加環保、生態。

  與此同時,貴州省還與時俱進地提出了發展以大數據為代表的五大新興產業。這一次,試點又選在了貴陽。

  2013年9月8日中關村貴陽科技園挂牌成立、實施京築創新驅動區域合作以來,貴陽就將大數據產業作為推動經濟發展提質轉型的主攻方向全力推進。至此,貴陽以大數據產業為引領實現經濟“洼地”綠色崛起的探索實踐就不斷推進、從未停止。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著眼長遠的可持續發展方式,不僅使貴州產業發展質量更好、層次更高、前景更明,也使得世界看到了一個更負責任的貴州。而貴州也一直致力于傳遞更明確的生態文明理念。

  2009年,貴州發起“生態文明貴陽會議”,邀請政要、企業、專家學者多方參與,共建共享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探索和經驗交流重要平臺,成為跨領域、跨國界合作的重要橋梁以及展示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窗口。

  2013年1月,原“生態文明貴陽會議”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升格為國內唯一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國家級國際論壇,定名“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

  5年堅實走來,論壇主題不斷深入,議題日益寬泛,形式越顯豐富,合作更加廣泛,成為反響強烈的非官方、非營利、專業性、戰略性國際平臺。貴州,中國最新的生態文明發展成就,在這里呈現,全球最前沿的綠色發展理念和經驗,從這里吞吐。

  正是因為在制度創新、路徑探索和理念傳遞上的引領地位,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秘書長章新勝在談到貴州生態文明實踐和論壇本身的價值時,認為其“具有國際意義”:一是廣泛傳播了生態文明理念,二是有力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三是搭建了全球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

  今年5月27日,中國環境保護部和環境署當天在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共同發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這份報告的牽頭人盛馥來表示:“生態文明聽上去‘高大上’,其實質是一種以生態保護為核心的生活方式,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比如在中國一些偏遠地區,通過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可以幫助當地老百姓改善生態環境,進而消除貧困,提高生活質量。”

  與報告的主題相適應的,貴州的青山確實已經轉變成了金山。由國家統計局陸續發布的31省區市GDP數據顯示,貴州連續多年GDP增速跑進全國三甲。

  貴州的“綠色崛起”實踐證明,只要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和路徑,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就可“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兼得”。作為中國西南欠發達省份綠色發展的案例,中國也以此給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的世界,傳遞出了最美聲音。(記者 肖克 劉久鋒)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