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北京農村家庭林場主嘗到了甜頭

2016年07月12日 16:10 來源:京郊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林下採摘蔬菜,林間喂養小雞,林中健步登山……未來,市民可到郊區各家庭林場,享受綠色健康的生態休閒產品。市園林綠化局日前對外公布,自去年8月開展家庭林場試點以來,全市已建立家庭林場14家,首批64戶“家庭林場主”開始嘗到養山護林帶來的甜頭兒。

  在一片蔥鬱的林地下,黃芩長勢正旺,有的已冒出紫色小花。林場主韓瑞穩說,這些黃芩是去年種的,今年底預計可採收近400公斤。“我這100多畝黃芩,收入上萬元不是問題。再過1個月,還得再追加種植80畝。” 韓瑞穩說,“村里幫著找銷路,不愁賣。” 去年夏天,市園林綠化局開展家庭林場試點,在保障林地性質不改變、生態效益不受影響的前提下,放開林地經營權,昌平區韓臺村成為3個試點之一。該村有180畝林地加入改革試點,8戶農戶參與經營管理,老韓便是其中一位。除開展林下種植外,韓瑞穩的家庭林場還建了兩處林下養殖場,飼養柴雞和蜜蜂,年利潤達4萬元。

  據市園林綠化局介紹,目前全市有1634萬畝林地,其中超過八成是生態林。2008年山區生態林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行了生態效益促進補償機制,實行均股不分山、均利不分林、確權確股到人,每畝給予40元生態效益補償。但由于制度還不完善,林農獲得了相應的生態效益補償利益,卻未承擔相應的林地管護責任。

  現如今,情況大不一樣了。家庭林場的建立,鼓勵農民承包集體統一經營的生態林發展多種經營,實現林地所有權、經營權分離。家庭林場經營者獲得了林地使用權,在取得收益的同時也承擔起林地管護責任。由于林地質量直接關係著林下經濟作物長勢和生態休閒旅遊景觀效果,農民參與林地養護已經由“事不關己”向“主動管護”轉變。明年,韓臺村家庭林場建設將與森林健康經營項目相結合,把試點區域作為重點撫育區。將平整登山步行道5公里,修繕4個休息涼亭,林區內還會開展樹木修剪,補植彩葉樹種及地被。林子越來越美了,也將吸引更多城里人來韓臺村的家庭林場登山、採摘、休閒。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