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河南三門峽:“智慧鄉村”喚醒千年地下民宅

2016年07月14日 13:15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在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一種奇特的古民居建築地坑院,在地平線5~6米以下默默存在了約4000年,最近,它突然熱鬧起來。“五一”小長假期間,有4.6萬遊客在這里流連忘返。

  這是三門峽市委市政府加快發展以旅遊業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戰略,促成國內首個“互聯網+”智慧鄉村遊景區的結果。此舉收獲了開發、利用、保護三重效果。 6月16日,在北京舉辦的2016中國“互聯網+”峰會上,陜州地坑院景區榮獲中國“互聯網+旅遊”最具成長力景區獎。

  地坑院起源于人類早期的穴居。考古發現,在仰韶文化時期,陜州一帶就有原始農耕業,有群居部落,有能為人群擋風遮雨的天然窯洞,地坑院就是在此形成的“天井窯院”,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一種地下古民居建築。它是在平地上向下挖5~6米深的方形土坑,然後在坑的四壁鑿出窯洞,供人居住的一種建築形式,被歷史學家稱為“地平線下的古村落,人類穴居的活化石”“中國農民生土建築的最高成就”。這種具有極高觀賞和學術研究價值的建築,由于對土質地貌氣候的要求,只能在陜州垣上一帶分布。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走出了地下,在地面上建房生活。20世紀70年代,陜州地區還有4萬多座地坑院,如今只留1萬多座。許多地坑院年久失修逐漸廢棄,面臨消失危機。

  經過多次論證考察,三門峽市委市政府決定以集中景區形式,開發展示這一寶貴文化遺產,同時實現傳承保護。

  陜州區成立了專項指揮部,景區選址地坑院比較集中的張汴鄉北營村,一期投資5.8億元,將46座地坑院修繕加固,將其相連通,把當地戲曲、婚俗、剪紙等民俗文化表演融入院中。在地上修建兩萬平方米的休閒廣場、引進900平方米的品牌小吃百味巷、7000平方米的陜州古街百藝苑、1.1萬平方米的全國最大地下窯洞賓館,極大滿足來客吃、住、行、遊、購、娛等旅遊要素。

  項目建設過程中,陜州區政府就和騰訊公司就地坑院智慧景區建設及品牌宣傳開展戰略合作。騰訊公司為其打造的微信平臺,可實現微信購票、掃碼入園、語音講解等功能。開園當天,有6萬遊客入場,剛剛結束的端午小長假,遊客達到16萬人,微信平臺為遊客帶來從入園到出園的全程智慧體驗。

  “房子為什麼會建在地下?下雨怎麼辦?……”隨著遊客的提問,中華先民古建築中的智慧、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在遊覽中得到弘揚;而距此不遠的鄰村,村民丟棄地坑院的現象出現逆轉。陜州地坑院營造技藝,如今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了規范的開發利用措施。

  三門峽市委書記趙海燕認為,三門峽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旅遊資源非常豐富,“陜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園成功案例,為經濟轉型發展作出示范,必將帶動全市豐富旅遊線路,把四面八方的客人吸引到三門峽來,為區域發展增添新的動力”。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