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技人員(右)正在給村民做技術指導。記者 羅蕓 攝
被村民一度“冷落”的核桃,如今成了城口縣高觀鎮渭溪村脫貧致富的第一產業。近日,該村村支書彭書章向記者講述了村里核桃“起死回生”背後的故事。
高觀鎮渭溪村幅員面積11.8平方公里,農產品資源豐富,卻在致富路上“屢戰屢敗”。村里曾種過核桃、板栗、中藥材,鼓勵農民養過中蜂、山羊、土雞,但都沒成氣候。全村384戶人中,仍有38戶、97人是建卡貧困戶。
到底選啥項目才能脫貧?村民大會上,大家覺得,既然城口被譽為中國核桃之鄉,就得背靠這棵“大樹”,把核桃作為主打產業。
在縣林業局和鎮里的幫助下,村里一改過去“幾十個核桃品種每樣都種”的局面,選定了“渝城1號”作為主打品種。
“渝城1號”是城口與相關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組建的核桃科研中心,從數十個核桃品種中篩選、通過反復嫁接比對選苗試驗培育出來的,既適宜城口氣候,又適合市場需求。
很快,村民開始在山坡上種植、嫁接“渝城1號”。彭書章說,村里通過“龍頭企業+科研院所+協會+農戶”模式解決了原來核桃產業技術含量不高、與市場對接度不強的問題,新品種“渝城1號”、特色地方品種“烏皮香”的嫁接、管護都得到了專家的指點。協會的引入,則加大了生產與管理的對接,通過統防統治、統一銷售等,核桃嫁接成活率由過去的60%上升到90%左右;與龍頭企業對接,利用龍頭企業壓榨核桃油、制作休閒食品、開發核桃藥用價值等延長產業鏈,讓農戶吃上“定心丸”。
通過“龍頭企業+科研院所+協會+農戶”模式,村民種植核桃的積極性高漲,目前已定植核桃5萬株,嫁接“渝城1號”新品種1500余畝,預計3年後村民人均可增收1萬元。
貧困戶村民羅德成家里原有十多畝核桃,但因效益不佳,他對種植核桃沒什麼信心,任由林間長滿荒草。今年初,村里組織貧困戶到鄰村考察前幾年定植的核桃挂果情況,看著別人通過林間管理,定植的核桃2-3年就進入初果期,老羅深有感觸。回來後,他趕緊給核桃除草,還積極要求村里幫著聯係種苗和嫁接苗。“如果認真管護,核桃進入盛產期後,每畝收入5000元沒問題,到時脫貧就輕松了。”羅德成說。
據悉,高觀鎮正在搭建核桃種植與管理信息平臺,通過網絡將核桃科研中心與合作社、農戶聯接起來,該平臺今年內可上線運行。農戶在核桃種植過程中有何困惑,比如說出現病蟲害,只需通過類似手機APP終端的軟件,將出問題的核桃照片發到平臺,很快就會有技術人員為種植戶解惑,如果網絡診斷解決不了的,技術人員還會上門提供服務。(記者羅蕓)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