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7月15日電(記者趙春暉)花40多萬元買的越野車,後備箱里卻常常放著一柄坎土曼——一種圓形大鋤頭。車主沙吾提·吐爾遜說,這東西,他上班要用。
沙吾提·吐爾遜“上班”的地方是一片400畝的棉田,離家有七八公里。既然這輛越野車是一個農民的代步工具,自然就得裝著農具。在牧場村二組,這一點也不稀奇。春耕時,在大型機械沒法耕作的邊角地塊,幾十萬元的豪華越野車拉著犁鏵耕地的場景也時常出現。
烏魯卻勒鎮牧場村二組位于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在“中國棉都”阿瓦提縣屬于“富人區”:全村64戶人家,絕大多數家庭擁有汽車,有的還不止一輛,其中不乏寶馬、保時捷。在100多公里之外的阿克蘇市,至今還流傳著牧場村農民提著幾十萬現金到4S店買車的故事。
這輛越野車是沙吾提·吐爾遜的第二輛車,兩年前買的。第一輛車是桑塔納,因為底盤低,沒法兒去戈壁灘──在那里,他還有400多只羊,給“代牧人”送給養,非得越野車不可。
棉花是牧場村二組農民的錢袋子。在塔里木盆地,幾乎家家戶戶種棉花,但種棉花能讓全村都買得起車的,方圓千里,怕是不多。
村民們在學會使用滴灌和精量播種等新技術之後,這里棉花產量開始遠高于其他村莊。沙吾提·吐爾遜說,這些先進技術都學自他們的鄰居,新疆生產建設兵團16團的職工。
今年7月7日,開齋節第二天,16團1連職工代國華拎著禮物到沙吾提·吐爾遜家里拜年,十幾年前,他倆因棉花結緣。
據代國華回憶,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當村民們得知連隊棉田的產量是村里的1倍時,都驚呆了。從那以後,沙吾提·吐爾遜就開始向代國華學習種棉花的技術。在田間地頭,連隊職工咋幹,村民們就咋學,經常可見村民或蹲或站,觀摩和學技術的場景。
牧場村二組離村委會有30多公里,四周被16團的幾個連隊包圍,雙方的棉田犬牙交錯。代國華說,由于長勢不同,以前哪塊地是連隊的,哪塊是村里的,一眼就可以看出來。如今單從棉花的長勢來判斷,已完全分不清了。
在這個沙漠小村,清一色是維吾爾族村民,但絕大多數人能用簡單的漢語交流,尤其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人人都會說普通話,因為他們都畢業于16團的中小學,學點農業新技術,根本不是事兒。
上世紀90年代,牧場村家家戶戶放牧牛羊,幾乎沒有人會種地。如今,這里每個家庭不僅會種棉花,還保留了養牛羊羊的習慣,每家數十畝果園更讓村民的收入有了新的增長,當然果樹栽培和修剪的技術也是向連隊的職工學習來的。
雖然這幾年國內各種農產品價格波動頻繁,但種棉花、養牛羊,以及逐漸進入盛果期的果園,保障了這里村民的收入不至于下降。(完)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