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重慶通過林業扶貧,讓貧困戶在保生態中增收入

2016年07月18日 14:4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貧地里“掘金” 山林里“生財”

  山坡上李子樹果實累累,公路上“採果車”絡繹不絕。收獲的季節,重慶巫山縣農民王書瓊心里樂開了花。“一輩子沒走出這大山,沒想到守著家門口,生活也能越來越好,”王書瓊說,種植脆李讓她鼓足了錢袋子,過上了好日子。

  和王書瓊一樣,在重慶市,依托退耕還林,發展林業特色產業,搞活林下經濟,助力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例子數不勝數。

  “發展林業產業既是各級政府扶貧攻堅的重要抓手,又是農民脫貧後持續增收、防止返貧的重要支撐。”重慶市林業局局長吳亞介紹,“我們堅持林業產業扶貧與生態扶貧有機結合,採取多種措施發展林業產業,助推貧困區縣脫貧攻堅。”

  青山藏金銀,特色經濟林為百姓種下“搖錢樹”

  巫山縣曲尺鄉,萬畝脆李進入挂果期,青油油的果實綴滿枝頭。

  王書瓊的家就在曲尺鄉新安居委會1社,6月底脆李開始上市,這段時間是她最忙的時候。

  王書瓊原是村里的貧困戶,幾年前在自家承包地上栽種了近兩畝脆李。進入盛產期後,一畝能產2000多斤,以市面上的均價每斤6—8元計算,一年下來,王書瓊能收入近3萬元。就靠這一項,她家在去年實現了脫貧。

  要栽就栽搖錢樹,要種就種經濟林。2015年,重慶在18個貧困區縣安排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73.7萬畝,發展核桃、油茶、李子、筍竹等特色經濟林。同時,對貧困區縣發展林下經濟項目補助1500萬元,涉及貧困戶8900戶。

  “靠山吃山”,森林旅遊帶動10萬農民增收致富

  盛夏未至,城口縣東安鄉興田村2社的趙永蘭,已經陸續接到避暑遊客預訂房間的電話,其中不少是回頭客。

  2012年,趙永蘭摔倒導致腿部粉碎性骨折,花去醫藥費10多萬元,因病致貧。借著東安鄉發展“大巴山森林人家”、建設生態旅遊村落的東風,趙永蘭于2014年辦起了農家樂。

  “現在感覺生活又有奔頭了!”建起了兩層小樓,還申請了5萬元的專項補助。自家的小客棧自2015年6月投入運營以來,僅一年時間,就接待了遊客1000余人次,收入兩萬余元,摘掉了“貧困帽”。

  森林旅遊已成為重慶山區農民脫貧增收的新渠道。據統計,2015年重慶全市森林旅遊達到6400萬人次,森林旅遊直接收入近100億元,帶動約10萬農民增收致富。

  近年來全市投入“森林人家”建設補助資金2240萬元,支持發展“森林人家”448個。2015年新認定的17個貧困區縣138個森林人家中,有19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

  荒山變青山,石漠化綜合治理綠了山富了民

  重慶是全國石漠化嚴重發生地區之一。近年來,全市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石漠化地區實行分區施策、綜合治理,實現了治山與興林、增綠與增收雙贏。

  西溪河小流域位于巫溪縣大寧河上遊,屬岩溶地區石漠化土壤,造林建設難度非常大。2015年納入石漠化治理示范片區後,巫溪縣白果林場攻克難題,在這片石漠化土地上栽植了日本落葉松、水杉等樹種2595畝,封山育林14955畝,同時建水池鋪管網灌溉護苗。如今,1萬多畝樹苗長勢喜人,成活率達到95%。荒山披上了綠衣。

  巫溪縣天元鄉新華村的貧困戶劉少玉就靠著參與“種樹”實現了脫貧增收。在生態林建設中,劉少玉一家在補植、施肥、撫育和管護等各個環節都找到了活兒幹,一年“下地”時間大約60天左右,按照每人每天120元的勞務收入來算,一年下來,他家4口人的林業務工收入近3萬元。

  為體現林業扶貧的針對性,重慶規定,新造林、森林撫育、造林補貼等造林綠化工程對貧困區縣予以重點支持。同時,加大貧困區縣石漠化綜合治理力度,通過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種草等措施逐步恢復貧困區縣石漠化地區植被。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