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河南項城:秸稈綜合利用變“香餑餑”

2016年07月25日 14:35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本報記者 于傑新

  “往年麥秸沒地方撂,但沒想到,現在麥秸從廢物變成了‘寶貝’。”河南項城李寨鎮曹窯村村民李松發高興地說。

  為了更好地普及新技術提高農業效益,項城市近年來開始推廣EM技術生產生物菌肥,轉化1噸秸稈只需6公斤菌肥,成本低廉。生物菌肥除用于秸稈腐熟外,還可以根據不同作物的需求配制不同的菌種和濃度。

  據當地村民介紹,小麥在苗期、返青期和灌漿期,噴灑這種菌肥可增產5%至10%,超過一般小麥新品種的增產率。如果在犁地時每畝噴灑2公斤菌肥,可以少施近一半化肥。目前,這項技術已在項城市推廣20萬畝,累計可增產糧食720萬公斤。

  科技給正給河南項城秸稈處理難題帶來新變化。過去,項城農民收完麥子,只盼麥茬留淺點,因為若不能搶墑播種,就要多掏錢抗旱種秋。而如今科技化、專業化的秸稈處理轉變了農民的想法。夏播時,秸稈粉碎還田、蓋地保墑,麥收完成後,深松機挂上種肥同播機,深松與播種、施肥一次完成;秋播時,按照這種方法實施,既增加土壤肥力、保持土壤墑情,又能抑制土壤病害,較傳統耕作方式既省錢又增產。

  秸稈還能加工成“金豆”。項城市王明口鎮農民王同生有個秸稈造粒加工廠,一堆堆秸稈經過機器加工幹燥處理,生產出圓鼓鼓的顆粒。這種“金豆”不僅可以做飼料,還可以做汽化爐燃料。像這樣的秸稈加工廠每年可消化兩三個鄉鎮的秸稈。

  與此同時,項城市還推廣其他綜合利用技術。當地科技企業以秸稈、廢舊木材及固體廢棄物等為原料,經粉碎、加壓、增密成型等方式加工成生物顆粒,應用于工業鍋爐的供氣、供熱以及發電等行業,也為農村秸稈“變廢為寶”找到了新途徑。

  “我們積極推廣秸稈綜合利用,從收播環節著手,利用EM技術轉化,靠小型企業加工,既能解除農民多掏錢處理秸稈的後顧之憂,又能解決土壤肥力流失、糧食增產困難的煩惱。如今,秸稈不再是大家的煩惱,甚至變成了‘香餑餑’。”項城市農科所所長李前進說。

  據了解,今年項城市計劃利用企業閒散場地收儲秸稈25萬畝,利用秸稈養殖地龍或培養食用菌消化秸稈15萬畝。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