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恆金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社員災後正在耕田。
本報記者何紅衛 張偉賓 樂明凱 文/圖
“多虧農業部門幫忙聯係的玉米種子,如果順利補種,至少能挽回一半的受災損失。”7月26日,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恆金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胡金明在種植基地上對記者說,合作社以訂單種植青貯飼料為主,在這次洪澇災害中被淹了6000畝,絕收1300畝,直接損失171萬元。目前,合作社正在全力開展生產自救,能搶一塊是一塊,在8月1日前改種補種玉米種子,確保一播全苗。
今年“車輪戰”的暴雨造成了湖北農業“傷筋動骨”,湖北各地農業幹部衝在第一線指導農民恢復生產,已取得階段性成效。據初步統計,截至7月22日,全省已改種補種主要農作物140萬畝,佔絕收面積的30%,補投魚苗近5000噸,因災死亡畜禽基本採用無害化處理。
7 月26日,湖北省農業廳廳長戴貴洲在全省農業抗災復產暨糧經飼統籌工作現場推進會上表示,災後復產要爭分奪秒解決受災農民今年的口糧問題,現在多一個恢復生產的農戶,年底就少一個民政救濟戶。要根據消費者的需要開展農業生產,種植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要選擇是“糧經飼”統籌,在以糧食作物為主、經濟作物為輔的二元結構基礎上,把飼料生產從糧食生產概念中分離出來,把湖北的青貯飼料產業作為百億元產業打造,建立“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
胡金明的合作社是黃岡市第一家專業開展青貯飼料種植的合作社,他算了一筆賬,以前農民在這里的旱地一般種植一季玉米和一季小麥,一年合計每畝年純收入335 元。如果加入恆金合作社,可種植兩季青貯玉米和一季青貯小麥,平均年畝產玉米5噸、小麥1.5噸,年前與黃岡本地牧業公司簽訂飼料供應合同約定青貯玉米銷售均價386元/噸,青貯小麥410元/噸,年畝產值共2545元。扣除生產資料、全程機械化費、運輸費等成本合計1520元/畝,年均純收入1025元 /畝,是普通農戶種糧收益的3倍。目前已帶動周邊農戶種植青貯飼料1.6萬畝。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