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樹學名合歡樹,在日照市很多鄉鎮街道都有種植,不僅因為它長得高、花開得美,還有一種意思就是合家歡樂寓意美好。在于發升老人工作的桃園里,一棵碗口粗細的芙蓉樹長得枝繁葉茂,筆直地矗立在山間,粗壯的樹根牢牢地扎進這貧瘠的土壤里。紅色的花朵點綴其間,在烈日下顯得格外燦爛奪目,就像勤勞樸實的于家莊村民,雖然土地是貧瘠的,但是扎根泥土以後綻放的花朵依然絢爛。7月18日,記者來到日照市莒縣嶠山鎮于家莊村,在村民于發升老人家中與其同吃同住,進行了體驗式採訪。
老兩口被列為貧困戶
“每天工資50元,中午還管飯,上下班老板開車接送,這樣的好事我從來都沒想過。”今年63歲的于發升老人笑容滿面地告訴記者。據老人介紹,他和老伴二人育有一雙兒女,現在都已經在村里成家。
2014年,莒縣在全縣開展貧困戶認定、建檔工作,于發升和老伴二人雖然身體還算硬朗,但是因為沒有經濟收入被列入了貧困戶名單。再加上兩位老人年事已高,盡管兒女都很孝順,但是都組建了自己的家庭,也無法拿出足夠的金錢來供養老人。
想到多年以後老人將要面臨的養老問題,兒媳婦朱慶花也表示有些力不從心。老人的兒子在廣東打工,兒媳婦朱慶花一人留在家中不僅要照料兩位老人,還要照顧正在讀中學的兒子。無事的時候在去村里的學校打工,每天有40元的收入,勉強貼補家用。
2013年,村里的大姜營銷商許崇法發起成立了莒縣嶠山大石頭果蔬專業合作社,山上有300畝桃園也是合作社的產業。許崇法承包下來以後開始發展林果業,經過三年的培育期,今年桃樹已經開始結果了。
就在于發升被列為幫扶對象以後,許崇法的大石頭果蔬專業合作社成立了,聘請老人去幫忙打理果園。早上5點,于發升老人已經醒來,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起鋤頭挎山柳條筐,到自家的菜園轉上一圈。在菜園里,記者看到豆角和蕓豆已經爬上了架,一條條豆角像是少女柔順的發絲,自然地垂在枝葉間。旁邊是紫色的茄子、嫩綠的辣椒,圓白菜也長到了皮球大小……“家里吃的菜都是我自己在地里種的,基本上不用買。今年的雨水下的比較足,地不用澆水,省了很多事。”于發升告訴記者。
除了菜園以外,家里還有五畝山嶺地,以前在地里種植大姜,每年能有一些經濟收入,但是漸漸地,由于多年重茬種植,再加上山地澆水不便,大姜產量連年下降,盡管進行了土地改良,但是效果並不明顯。現在地里只能種植一些花生、紅薯之類的耐旱作物。“于家莊十年有九年春旱,雨水不夠,而且大部分地都是山嶺薄地,土層很淺,作物生長受到很大限制。”許崇法告訴記者。
半個小時的時間,記者和老人從菜園收獲了半筐豆角、一捆韭菜,這就是兩位老人當天晚飯的菜肴了。在回來的路上,老人在村口的早餐店買了兩個包子,兩個火燒。到了家里,老伴已經煮好了小米粥。
6:30,許崇法準時把車開到了老人家門前,載上大家一路顛簸向著山上的桃園開去。沿途記者看到了裸露在路邊的土地橫截面,也許是雨水衝刷的緣故,薄薄的土層厚度不足十厘米,下面就是碎石層。土地上花生葉子雖然是翠綠的但是個頭比較矮小,可見山地土壤的貧瘠。15分鐘後,終于到了他們的工作場所,老人的一天就要在這里度過。
合作社帶村民抱團闖市場
桃園里,現在已是果實累累,鮮紅的桃子挂滿了枝頭,在綠葉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的鮮亮。老人近期的工作就是巡查果園,看到有的樹枝被果實壓彎了就拿幹樹枝把它撐起來。只見他拿著幹樹枝走到結滿桃子的樹枝面前,為了防止果實掉落,他用手輕輕地抬起桃樹枝,用幹樹枝的分叉的部分頂住樹枝中間,彎下腰用另一只手握住幹樹枝的底部,手腳並用,把下端固定在地上。工作看似簡單其實很費力氣,老人一天下來要撐上百棵。
就在這時記者看到老人的手掌因為長期勞作磨出了厚厚的繭,還夾雜著泥土,掌心和指尖布滿了裂紋,看了不禁讓人有些心疼。但是于發升老人卻樂在其中。“農村人不怕出力,不怕吃苦,只要能掙錢,幹點這兒活算什麼。”老人笑著掏出一根煙,“累了我就抽根煙,歇一歇接著幹。”
11:30,午飯時間到了,許崇法的妻子走上前來喊老人過去吃飯。桃園管理處是新建的三間大瓦房,房前有一棵碗口粗的芙蓉樹長得枝繁葉茂,粉紅色的小花點綴其間。在芙蓉樹下面的四方桌上,飯菜和碗筷早已經擺放好了。豆角炒肉是主菜,還有鮮辣椒,一碟鹹菜。老人坐下以後拿起一張煎餅把卷在中間,大口地吃了起來。吃完飯以後,收拾好了碗筷,泡上一壺綠茶,在芙蓉樹下,眺望遠處的群山,心情豁然開朗,看得出,老人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
“我們合作社規模還不大,做不到統購統銷,只能組織幾名業務員出去拉客戶,抱團闖市場,找到買家以後再把村民的農產品去賣,回來再把錢分給大家。因為都是自己村里的人,大家相互之間也非常信任。桃園作為合作社的產業,也解決了一部分貧困戶的收入問題。”許崇法告訴記者。
據了解,合作社採取勞務或合作種植的方式幫扶貧困戶,先後有25名貧困村民在合作社從事洗姜、包裝、裝卸和桃園管理,年均可增收8000元;合作社還帶動17家貧困戶合作種植桃樹23.5畝,畝均收入約6000元。今年以來,嶠山鎮結合林水會戰,抓住扶貧開發政策機遇,加快土地流轉,推動農業轉型,發展核桃、甜桃、山楂等大片林果片區12個。重點打造了4個千畝以上林果扶貧產業片區,覆蓋貧困村27個,產業規模達11000畝,可帶動1020個貧困戶實現增收。
扶貧車間婦女老少齊上陣
于家莊坐落在嶠山鎮地山區地帶,這里群山環繞,遠遠望去,滿眼翠綠,不遠處的梯田里整齊地種植著大姜,遠處的山上成片的桃樹林在清晨的陽光中中顯得更加蒼翠奪目。在綠樹的掩映下,星星點點的紅瓦民房依稀可見。站在山間眺望,整個余家莊盡收眼底,雞鳴聲此起彼伏,清新的空氣讓人忘卻了城市的喧囂,整個村莊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祥和景象。
許崇法承辦的合作社的扶貧車間就在這里。站在門可以感覺到屋里面的濕氣夾雜著生姜的氣息撲面而來。一進門是一條兩米多寬五六米長的走廊,走廊的兩側的牆壁上是兩塊展版,一側的展板上寫著莒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制定的就業扶貧政策和合作社的管理制度,另一側是合作社包聯的精準扶貧對象一覽表。“把合作社的扶貧對象列表上牆,是為了讓更多的村民了解村里的這一部分弱勢群體,提醒大家多給他們關心和幫助。”許崇法告訴記者。
在扶貧車間內,一幫中年婦女圍坐在一筐筐的生姜前,手里不停地拿起一個個生姜,熟練地用紗布撣去表面上的泥土,縫隙中的土撣不掉就用小木棍捅一下,然後再整齊碼放在另一個框里,準備裝箱運走。整個過程只需要短不到兩秒鐘。這就是扶貧車間的日常工作。“工資按天結算,一天60塊錢,農忙時回家種地,農閒了可以來打工,在家門口能找到這樣的工作真好。”于家莊村村民劉玉芬一邊忙著手里的活一邊說。
據了解,大石頭果蔬專業合作社現有社員35人,其中建立檔案卡的貧困人員25人;帶動當地100余農戶參與農產品種植(其中貧困戶42戶)。合作社產品主要銷往上海、廣州等地,年營業額超過1000萬元。合作社還積極參與精準扶貧工作,除帶動貧困群眾參與果樹種植和市場營銷外,脫貧攻堅期間,每年還從合作社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資金給予本村7戶未脫貧貧困戶12名貧困人口每人每年發放幫扶資金至少1000元。(大眾日報)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