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關山生態葡萄採摘節開園儀式上,滿懷豐收喜悅的村民們身著民族盛裝,手捧剛剛剪下的關山生態葡萄,笑迎八方來客。
近幾天,該市旱情發展迅速,大地里的莊稼在太陽下“曬”得打綹兒,農民們的心也跟著直打蔫兒;近幾天,阜蒙縣大巴鎮車新村的千畝冷棚葡萄喜獲豐收,一年一度的“關山生態葡萄採摘節”火熱開園,大江南北的葡萄客商紛至沓來,千畝葡萄不愁賣,果農們笑逐顏開。
一面是日趨加劇的旱情,一面是冷棚葡萄喜獲豐收。在7月9日開園的第二屆關山生態葡萄節期間,記者見證了全市200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帶建設帶給農民們的收獲和喜悅,也聽到了廣大農民渴望走上現代農業致富路的心聲。
對比:“靠天吃飯不行,必須換腦筋!”
7月9日一大早,車新村村民吳桂英換好了平時進城都舍不得穿的新衣服,因為今天村里舉辦葡萄節開園儀式,她家精心侍弄的5畝地、5棟冷棚葡萄終于可以“出手”,眼看著就能變成錢了。
“咋不高興?你看今年這年頭兒,大地里種苞米都旱成了那樣,咱這葡萄算是‘得’了……依我看,這富民,那富民,啥也不如這現代農業示范帶建設的路子最富民!”吳桂英開心地笑著,“說實話,前年村里開始上項目種冷棚葡萄的時候,我心里真沒底兒,算是硬著頭皮扣了倆棚。去年看見人家葡萄真賣錢了,又扣了三棟棚,可心里還是七上八下。今年算是好了,累是真累,可心里頭踏實,敞亮!”同樣是在關山葡萄節開園儀式當天,記者見到了騎著摩托車特意趕來的阜蒙縣沙拉鎮上等皋村農民孫紅。
“我們家三口人的地,外加承包了一條溝,總計將近40畝的大田。我們兩口子不怕受累,總尋思多種地、多辛苦,一定能致富……天旱,連著‘扔’了兩年,今年又旱得不行。”孫紅順手抹了抹臉上的汗水,對記者講,她這次來參加葡萄節,可不是為了摘葡萄,就是特意來學習車新村如何搞的冷棚葡萄。“看看人家,既羨慕,又受教育!靠天吃飯真不行啊!必須得轉變思路,必須得換腦筋,必須得走‘現代農業’的新路!”
記者發現,本屆葡萄採摘節,遊客中多出了許多像孫紅一樣的本地和外埠農民。他們的目的不是觀光休閒,而是考察、取經。
經驗:“看準路,快馬上,穩扎穩打。”
“說起車新村種葡萄,多年前就小有名氣。不過,當年的車薪葡萄還屬于粗放式傳統農業。而現在的冷棚葡萄可是奔著現代農業的新路!”車新村黨支部書記白金山介紹,如今的車新村冷棚葡萄是全市200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帶建設中的重點項目,也是國家扶貧改革示范區的一個試點項目和全市“集團幫村”的一個試點項目。正是在相關部門的幫扶、帶動下,經過充分市場調研,車新村認準了發展冷棚葡萄這條致富之路。
每年6月末,各地暖棚葡萄陸續下市,而普通裸地葡萄上市要等到9月初。中間這兩個月的時間差,就成了冷棚葡萄的“天下”。更可貴的是,從河北一直到黑龍江,冷棚葡萄的種植特點是零散,不成規模。于是,車新村的冷棚葡萄產業三年走了三大步。從2014年的400畝發展到2015年的1000畝,今年又擴大到2000畝,一躍成為“東北冷棚葡萄第一村”。
“看準路,快馬上,穩扎穩打。”白金山講,他說的“路”,無疑就是200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帶建設的致富之路;他說的“穩”,就是要深入調查,選好、選準項目,必須讓農民真正看到前景和實惠。
如今,車新村村民種植冷棚葡萄的積極性越來越高。白金山的心里早有一筆賬:以今年為例,全村可收果的冷棚葡萄1000畝,以每畝4000市斤收成、每市斤6.5元的最低“包棚”價兒計算,每畝(每棟)冷棚葡萄的收入就是2.6萬元,那麼全村今年冷棚葡萄的收入就是2600萬元。如果到了明年,全村2000畝葡萄全部收果,收入自然會更高。而眼下白金山和車新村的果農們想的,是下一步如何把冷棚葡萄的產業鏈拉長?如何讓“關山生態葡萄”的附加值越來越高?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