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山東聊城:打造綠色農業新范本

2016年07月29日 09:1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山東省臨清市戴灣鎮依托當地林地資源豐富、土質肥沃、有機質含量高、水質優良、空氣清潔的優勢,大力發展中草藥種植。以本轄區內正籌建的中草藥種植及深加工1000噸中草藥項目為主體,逐步形成“農民+合作社+公司”的產銷模式。

  

  6月30日,冠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檢測中心工作人員在食品安全檢測車內對抽取的蔬菜樣品進行食品安全快速檢測。

  中國香瓜之鄉、魯西黃牛之鄉、中國鴨梨之鄉、圓鈴大棗之鄉、油用牡丹之鄉、中國蔬菜第一市……素有“江北水城·運河古都”之稱的山東省聊城市是聞名遐邇的農耕寶地,盛產各色優質安全農產品。

  近日,山東省下發了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實施意見,對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大力實施農業品牌戰略、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進農業生產機械化等方面,給出了加快生產方式轉變、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也對聊城這個農業大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過綜合比較分析,聊城市找出了相較于諸多地區的特點和優勢,將聊城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名稱確定為“聊·勝一籌!”,同時緊緊抓住農產品消費者最為關注的質量安全問題,將品牌口號確定為“放心吃吧,聊城產的!”。

  嚴把安全防線,打造綠色農產品之都

  “舌尖上的安全”早已成為廣泛性的社會問題。“農產品質量安全是聊城農業提質增效的基礎性工程,這個問題解決了才能統一網上銷售平臺、加大品牌培育,打造聊城綠色、安全的農產品品牌形象,推動全市農業向生態安全、優質高效的方向發展。”聊城市委書記徐景顏表示。

  蔬菜農藥殘留問題一直是農產品安全生產的難關。作為“中國蔬菜第一市”,聊城為蔬菜等農產品安全生產提供了示范性樣板。

  韭菜種植面積達1.2萬余畝、享有“齊魯第一韭鄉”美譽的莘縣張寨鎮是山東省首家無公害韭菜生產基地。

  “為保障韭菜品質,張寨鎮對韭菜生產實行全程監控,繪制了‘韭菜地圖’,包括地塊地址、種植人員、監管人員、生產檔案等內容。通過配備韭菜安全村級監督員、逐級簽訂責任書、加強高毒農藥管控等手段,從源頭保障了韭菜質量安全。並建立專門的韭菜農藥殘留檢測中心,在韭菜上市前,增加檢測次數、擴大檢測率,確保市場上流通的韭菜全部達標合格、無毒無害……”該鎮農技人員介紹。

  全面“禁毒”是聊城保證農產品安全生產的第一步。“我們特別把韭菜專項整治作為重中之重,組織各縣(市區)農業執法力量,對全市韭菜生產情況開展拉網式摸底排查。目前,全市韭菜種植主體3778家,面積10676.8 畝。今年以來,對12起案件依法進行了處罰,涉案金額1.45萬元,銷毀違規使用農藥韭菜面積30.2畝。”聊城市農委主任侯德功說。

  韭菜安全生產並非個案,聊城嚴把從田間到餐桌的每道防線。為從源頭嚴把農產品質量安全關,聊城猛藥治謼,下發了《聊城市禁止銷售使用劇毒高毒農藥管理規定》,確定從今年1月1日起,將全市整建制設為劇毒高毒農藥禁止銷售、使用區域。

  同時,聊城市利用市場倒逼農產品質量提升,率先建成了市、縣兩級全覆蓋的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係,並在山東省率先提出整建制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創新提出了“以政府監管保證質量,以體係建設支撐質量,以市場開拓倒逼質量,以效益提升引領質量”的農產品安全監管新模式。

  近兩年來,數字化的“身份證”已成為聊城農產品的獨特標識。如果你買了一盒產自盛世鄉村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蔬菜,只要掃一掃包裝上的追溯二維碼,有關蔬菜的品種、產地、採收等信息一目了然。

  “之所以如此看重質量追溯體係建設,是因為當前人們對于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視。”盛世鄉村合作社負責人朱培豐強調,這不僅是監管手段,更是對自我的約束管控,只有在質量上做到問心無愧,農產品才經得起市場考驗,也才能起到更好的品牌宣傳效果。

  目前,聊城投入近2000萬元構建了市、縣監管追溯平臺12個,將133個農業生產基地、309個農資經營點和66個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納入監控范圍,在全省率先實現市、縣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係全覆蓋,有效實現了對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監控。

  整體品牌時代,開啟農業發展新紀元

  “牌子不響、市場不大、效益不高,好端端的東西硬是上不了高端市場的‘大雅之堂’,只能被當成地攤貨,時不時還遭遇‘賣難’。我們發現聊城農產品量大質高價不優的關鍵,是缺少與產品品質相匹配的整體區域品牌形象,產品知名度低,市場競爭力不強,消費者認同度不高。”聊城市農委調研員李艷軍說。

  “放心吃吧,聊城產的!”在今年北京第七屆中國國際現代農業博覽會期間,“聊·勝一籌!”聊城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隆重推出。

  “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作為中國重要的農產品基地,聊城市糧食總產連續6年跨上百億斤臺階,達到“噸糧市”標準;蔬菜總產達到 1600多萬噸,當家品種一應俱全,被命名為“中國蔬菜第一市”;果品年產量100萬噸;肉蛋奶年產240萬噸,是肯德基等知名快餐店的原料基地。

  “聊·勝一籌!”這一品牌的推出恰逢其時。在浙江大學中國農產品品牌研究中心2015年度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聊城市東阿阿膠、冠縣鴨梨、莘縣西瓜、莘縣香瓜、莘縣蘑菇、茌平圓鈴大棗等6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總價值達86.84億元,其中東阿阿膠價值51.48億元,位列排行榜第十三位。

  聊城市委副書記、市長宋軍繼表示,打造聊城農產品整體品牌是發揮農業資源優勢、提升農產品競爭力的必經之路。得益于此,聊城的優質農產品不再單打獨鬥,正式步入整體品牌時代,開始抱團闖市場。

  在剛剛結束的莘縣西瓜節上,董杜莊鎮後王海村的瓜農王貴明種的西瓜再次奪得“瓜王”稱號,獲得面包車一輛。“今年我的參賽西瓜重近40斤,但這還不是最大的,2014年我種的西瓜重達60斤。”王貴明說種植西瓜讓他嘗到了甜頭,首屆西瓜節他也曾拔得頭籌。

  莘縣的董杜莊鎮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種植大拱棚西瓜,如今全鎮4.7萬畝耕地,其中西瓜達到4多萬畝,年產量2億斤,產值達到2億元。據介紹,莘縣在 2000年就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授予綠色食品稱號;2010年被質檢總局命名為“西瓜標準化生產示范區”;2013年被工商總局批準使用“莘縣西瓜” 地理標志商標,農業部重新認定了西瓜綠色認證;2016年初被評為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董杜莊鎮特色西瓜示范區。

  從2012年起舉辦“西瓜節”宣傳推介西瓜品牌,並總投資3000余萬修建了一座規模僅次于北京西瓜博物館的董杜莊鎮西瓜博物館。經過20多年的努力,莘縣逐漸走出了一條西瓜產業與西瓜文化相融合發展之路。

  挺進京津冀,搶灘高端市場菜籃子

  每天下午,一個長長的車隊從聊城農產品物流交易中心出發,滿載來自全市100多個標準化生產基地的安全優質蔬菜,直接發往北京首農集團配送中心,次日再分送至北京各大超市、酒店、社區等高端市場,讓北京市民24小時內即可吃上來自聊城的新鮮、安全的蔬菜。

  聊城市利用市場倒逼農產品質量提升。隨著整建制自創農產品質量安全市以來,聊城全面發力農產品監管體係、管理責任、建設監管追溯平臺建設,成為山東省唯一市、縣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係全覆蓋的城市。

  據統計,聊城市認證“三品一標”產品1066個,其中綠色食品676個,農產品地理標志31個;農產品基地總面積達到498.25萬畝,其中綠色食品基地面積374.6萬畝。獲得省以上名牌產品或馳名、著名商標20個。其中,綠色食品認證數量連續兩年位居全國地級市首位。

  去年11月,聊城敏銳抓住國家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北京市實施“凈菜進京”政策的機遇,在北京舉辦了“聊城安全農產品北京行”活動,與首農集團、海淀區政府、密雲區政府和北京近40家農產品連鎖經營商進行精準對接,全力推介聊城安全可追溯蔬菜,達成多個基地採購合作協議。聊城農產品由此獲得高端市場的第一張“通行證”。

  手握這張來之不易的“通行證”,聊城著力構建起“專業公司+檢驗檢測機構+物流配送”的農產品運銷模式。由市、縣兩級農業部門推薦規范運作的標準化生產基地,督促其按要求生產,並嚴格進行產地質量檢測,然後通過專業物流公司在全程監控下運送到北京,再由北京首農集團配送中心在整個北京市區配送,以閉鏈經營的方式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可控,並解決了聊城農民賣菜難、北京市民買菜貴的問題。

  目前,聊城安全放心蔬菜已經覆蓋北京100余家連鎖超市和武警總隊、北京大學等單位,每天直銷北京的蔬菜達10萬余斤,以每500斤進行一次檢測的力度保證抽檢合格率一直保持100%,在北京市場享有良好的聲譽。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