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草、一頭牛。泰和縣沿溪鎮草坪村脫貧致富的兩大法寶。
贛江繞村而過,村中有280多戶1200多村民。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草坪村因推廣甘蔗、竹篙薯等經濟作物,讓當地農民著實小攥了一把,年戶均收入也有六七千元以上。本世紀初,縣里糖廠關門了,竹篙薯也因地下水太多不能種植了,村民戶均收入跌至三千元一下。
今年,草坪村被列為“十三五”省重點貧困村。如何帶領村民們脫貧致富,村兩委班子經過多次商討,並向鎮里、縣里和上級有關部門的領導和專家請教。該村決定因地制宜,走上“靠草吃草”的養牛路。為了加快草坪村的脫貧步伐,縣里安排了挂點單位,省電信公司也伸出援手來幫扶。
為了做到讓老百姓信服,村支書康敬華帶頭在村里建立了一個50多頭的母牛養殖基地,並種植了500多畝橡草。為鼓勵像康敬華這樣的大戶養殖母牛,縣里對每頭牛犢獎勵1500元。
草坪養牛的致富路子真牛!據康敬華介紹,為了不斷做大養牛基地,他把生育的公牛育肥後出售,把生育的優質母牛留下繼續繁殖。去年,村里的肉牛年出欄能達6000多頭,今年有望突破7000頭。僅此一項,村中的百姓可實現戶均增收在兩三萬元。
草坪草多,但村里的草遠遠不夠養牛的飼草。在縣里有關專家的指導下,村里決定重操舊業,利用純熟的經驗種植甘蔗。只不過,如今的甘蔗用來喂牛。同時,為了確保一年四季都有青飼料,村里還引進臺灣橡草。
除了靠著優質的牛賣個好價錢,村里還靠著橡草鑽了不少錢。在康敬華的帶動下,村里的橡草發展到1000多畝。除去自己飼養之外,村民們還把橡草送到村外去銷售,每畝年可獲利600多元以上。僅此一項,又可為村民戶均增收五六百元。
如今,“一草一牛”成了村里脫貧致富的法寶。村民們種草養牛的熱情高漲,家家戶戶都走上了養牛草致富路。養牛2—10頭的農戶有六七十戶、10—50頭的有20多戶、50—100頭的有20多戶、100頭以上的有五戶。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