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湖北:烈日下,與農時賽跑

2016年08月01日 09:11 來源:新華社 字號:       轉發 打印

  新華社記者沈翀

  暴雨之後湖北拉響高溫警報,太陽將剛被洪水淹過的土地烤得發燙。“不栽五一田,不插八一秧”,8月1日前得把秧苗插上,湖北農業災後恢復生產進入了倒計時。

  早上6點,孝感市孝南區新一代“糧王”吳斌已站到基地田埂上。吳斌說,從雨停到現在僅僅8天,絕收和受災較重的田塊已經全部補種完,只剩下20多名農民將拔密植田塊的秧苗轉到受災較輕的田塊上。

  吳斌是北京的律師,3年前回鄉創辦香潤生態農業公司,流轉土地3000多畝,現在滿臉黝黑,說起農業生產如數家珍。“8月1日之後再補種,成熟期躲不過秋天的寒潮,所以這幾天就得把種子種下去,而且還只能種生產周期短的早稻。”

  在6月底至7月中下旬連續大半個月的暴雨中,基地3000多畝農田全部被淹,絕收面積接近一半。汛情緊張時,吳斌參與到村里的抗洪搶險隊,黑夜里打著手電筒登船上堤巡邏。

  吳斌苦笑著回憶,莊稼地里得行船,綠海變藍海,“我安慰自己看海要有好心情,還有詩和遠方。”

  其實,香潤基地恢復生產進度快得益于早在7月中旬暴雨間歇期就開始補種。在種子、秧苗緊張之時,被譽為“孝感袁隆平”的育種專家湯儉民,就給吳斌送來200斤早稻種子;基地育秧工廠的秧苗,暴雨來臨時育秧工廠外築起了堤壩,水一退秧苗派上了用場。

  烈日下為了搶農時,田里的農民被分成兩班,上午班是5點到10點,下午班為4點到7點。“現在相當于過去搞雙搶,條件再艱苦也得補種完。”吳斌說。

  距離178公里的浠水縣蘭溪鎮新興農業主體陳實跟吳斌一樣也在加緊恢復生產,暴雨洪災中2300畝耕地被淹了800畝。

  耕地被淹時,中晚稻剛插完一個星期,基地辦公樓1層進水。“我住在辦公樓里,當時推開窗戶一看,四周都是汪洋一片。

  雨停了,蘭溪鎮開動16臺泵站抽水。陳實組織人馬災後補種,每天雇幾十人插秧、扶苗、洗苗、施肥、補肥。

  太陽曬得人睜不開眼睛,露天農田高溫接近50℃。除了組織生產資料,陳實還得安排下田農民防暑降溫,田頭備上了魚腥草水、藿香正氣水,“都是五六十歲的人,怕中暑,一天一輪換,只要不舒服趕緊安排休息。”

  水退到哪里,苗就補種到哪里。在吳斌和陳實帶動下,孝感市孝南區、浠水縣積極開展農業恢復生產,並將這兩個新農人當作典型激勵農民積極自救恢復生產。

  不過,面對巨災,後續資金成了兩位新農人面臨的新問題。吳斌說:“生產自救我都動用了家里的備用資金,還要花多少錢心里沒底,最後能收獲多少心里也沒有底。就算虧本也得全部補種完,大戶種上了周邊農民才有信心,都不種,夏糧怎麼辦。”

  陳實說:“800畝受災土地種植成本就是30多萬元,水毀的路、水利設施等損失60多萬元,復種又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後續肯定要減產,擔心資金跟不上。”目前,在地方政府的協助下,陳實已向當地銀行申請貸款,補充流動資金。

  (原標題:烈日下,與農時賽跑——湖北災區新型農業主體災後恢復生產記)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