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際,焚燒秸稈成了讓不少地方政府“頭疼”的事,特別是在溝壑縱橫的山區,機械化作業只能“望洋興嘆”。近日,《經濟日報》記者在河北興隆調研發現,當地借助市場力量,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秸稈綜合利用之路,不僅幫助農民解決了秸稈處置難的問題,還將秸稈變廢為寶,取得了經濟、生態的雙贏。
“咱用的也不是什麼高科技,只是根據山區實際,找到了秸稈生態開發利用的最佳結合點。”河北興隆縣一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趙萬元說。
興隆縣是燕山主脈所在地,是典型的山區縣,當地農民多種植玉米,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秸稈廢棄物。“大杖子鄉周邊約有20萬畝的原料資源。”趙萬元告訴記者,秸稈處理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以農作物秸稈為主原料,加入樹枝、廢棄菌棒等農林廢棄物,制作成為牛羊飼料;二是將上述原料通過特殊工藝壓縮致密成型,制成單位體積熱值高、便于運輸的生物質燃料。
記者來到了一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廠房,偌大的廠房內堆滿了小山狀的秸稈包。“你看,這是處理過的秸稈飼料,表面上看沒什麼不同,但牛羊一聞就知道。”趙萬元說,他們的秘訣就在于將傳統的秸稈飼料進行了發酵處理,高溫高壓發酵後的秸稈會散發出特有的焦糖味,牛羊特別愛吃,“別小看了這道工序,發酵後的飼料每噸要多賣200多元錢”。
在興隆縣農牧局新能源辦公室主任郭艷春看來,一通新能源的另一個“殺手齔”就是秸稈的回收體係。“興隆平坦土地較少,僅靠人工回收秸稈成本高效率低。一通新能源把生產車間延伸到了田間地頭,就地生產儲存,讓生產成本降了一大截。”郭艷春說。
記者在廠房看到,粉碎機、柔絲機等現代農機裝備一應俱全。“這些機器在生產時都派上了大用途!”趙萬元說,這些家當一度讓他們捉襟見肘,好在縣鄉農機補貼幫了大忙。
據估算,每噸秸稈利用可使農民增加收入140元,同時還可促進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過去秸稈是我們這里的‘一害’,防火防污染形勢非常嚴重,現在成了農民手中的搶手貨了,全縣80%可收集到的秸稈都得到了再利用!”大杖子鄉黨委書記趙海江說。
1年下來,公司生產的秸稈飼料常常需提前1、2個月預定才能滿足需求。“在縣里支持下,我們準備把秸稈收購點拓展到周邊的承德縣、寬城縣”,趙萬元說。剛剛出臺的《河北省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6—2030)》提出,河北省將深入開展作物秸稈利用,到2020年全省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6%。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