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河北書寫節水小麥大文章

2016年07月19日 16:20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如何在穩定產量與節約用水之間找到平衡點?

  河北書寫節水小麥大文章

  本報記者高文馮雷

  “河北作為小麥主產區,確保糧食安全責任重大;作為嚴重缺水地區,遏制地下水超採不容忽視。實現可持續發展,緩解河北水資源危機,節水重點在農業,農業的重點在小麥。小麥節水是一篇大文章。兩年的實踐證明,推廣節水小麥,既減採地下水、節本增效,又豐產增收、提高品質;既保口糧安全,又節約資源,符合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全省力爭到2018年全面推開。”河北省農業廳廳長魏百剛開門見山地說。

  畝均節水50立方米,產量460公斤,農民愛種節水麥

  今年麥收,河北省深州市前營村村民曹旭格外高興,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河北項目區專家組對他的1.155畝衡觀35小麥實收實打,扣除雜質,按13%的籽粒標準含水量折純折標,畝產達700.26公斤。

  “我家的小麥去年秋天搶墑播種,只在拔節期、抽穗期澆了兩次水,總灌水量160毫米。種了這麼多年的小麥,一畝地能收1400斤,還真是頭一回。”捧著沉甸甸的麥粒,曹旭高興得合不攏嘴。

  前營村是一個傳統農業村,共有耕地2187畝,土壤沙質、缺水、貧瘠,是傳統的中低產田區。多年來,村民們始終遵循著傳統種植模式,產量和收入一直不高。

  “今年俺們村2187畝地種的全都是衡觀35,平均畝產高達1100斤。”聊起節水小麥,前營村黨支部書記曹立增打開了話匣子,“衡觀35是省農科院旱作所培育的小麥新品種,具有節水高產、早熟、抗逆、適應性強等特點,根係發達,對土壤水有極強的吸收能力,葉片失水慢,保水能力強,水分利用率高,比一般品種高13.1%-40.8%。”

  “收入多了,投入反而少了,節水小麥就是好!”村民曹建斌是種了多年地的老農民,“以前一畝地下40斤種子,上一袋化肥,單季要澆三四次水,現在俺們一畝地只播30斤種子,上60斤尿素,單季根據天氣只澆一到兩次水,一季算下來每畝地光節約下來的水錢就有110多塊,再加上增產的量,這一季小麥一畝地就能增收450多元。”

  辛集馬蘭農場的農民種的節水麥石麥22,今年在一水不澆的情況下,畝產500公斤。吳橋縣農民胡福強種植的衡4444節水麥澆二水,畝產714.02公斤……

  河北省農業廳種植業處處長李聯習告訴記者:“在河北省種節水麥的地方,農民一改以往小麥澆三至四水甚至更多的習慣,整個小麥生長期只澆一至二水,畝均節水50立方米以上。據統計,2015年項目區300萬畝節水麥平均畝產893.6斤,超過全省小麥平均水平,還涌現出一批高產典型。今年,通過專家抽樣測產,估算1000萬畝節水麥平均畝產460公斤以上。”

  1000萬畝節水麥,少採的地下水相當于4個白洋淀

  河北省用全國0.7%的水資源生產了全國6%的糧食,養活了全國5%的人口。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有不能回避的隱憂——近年來,全省每年超採地下水60億立方米左右,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

  據統計,農業用水佔河北省社會總用水量的70%以上,小麥佔農業用水量的50%。《河北省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試點方案(2014年度)》印發,要求到2015年,壓減農業地下水超採量7.6億立方米,相當于南水北調河北年均受水量的1/4。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