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甘肅天祝:打造農牧民增收“利器”

2016年08月03日 14:27 來源:甘肅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近年來,天祝縣通過政策扶持、金融支持、龍頭企業引領、合作社帶動等多種方式,引領群眾發展多元增收產業。2015年年底,天祝縣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916元。

  培育普惠群眾的主導產業

  松山鎮鞍子山村村民張世醫從白手起家到養殖大戶,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扶持。2011年,他建了一座養殖小區,總投資20多萬元,其中補貼資金就有13萬元。小區建設過程中,技術人員幫他設計規劃、指導建棚、引調種羊、調運飼料、開展防疫,還免費配建了水、電、路、氨化池、辦公用房等。第二年,借助8萬元婦女創業小額擔保貸款和100萬元雙聯貸款,他又建了一座養殖小區。如今,張世醫的養殖小區發展越來越紅火,每年收入均在10萬元左右。

  天祝縣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把構建“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主體生產模式作為促農增收的主戰場,引領群眾發展主導產業。縣委、縣政府每年都出臺《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扶持辦法》,通過以獎代補、補獎結合、金融支持等方式,解決群眾資金短缺之困。縣財政累計發放的婦小貸、雙聯、雙業、精準扶貧、易地搬遷等惠農貸款達47.5億元。截至2015年底,全縣累計建成設施農牧業13.94萬畝,規模化養殖場(小區)1116個,貧困戶戶均達到3.47畝,棚均收入2.1萬元左右。

  為產業發展裝上“助推器”

  “自從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統一採購、統一技術、統一銷售,只要按協議把蔬菜種好,就能輕松賺錢。”談起農民專業合作社帶來的好處,華藏寺鎮周家窯村村民馬陸德滿臉喜悅。

  天祝縣把引進龍頭企業、培育專業合作社作為重點,引領群眾“抱團”發展。現已累計建成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4家,組建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798家。這些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通過“結對幫帶”“訂單種植”“入股分紅”“務工就業”等形式,與農戶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為群眾增收致富提供了“助推器”。

  同時,天祝縣還積極打造“介實”“烏鞘嶺”“天祝白膧牛”“高原紅提葡萄”“哈溪人參果”等特色農牧產品品牌。其中,人參果和紅提葡萄還通過了有機食品認證,紅提葡萄被評為“中華名果”,“天祝白膧牛”“天祝白膧牛肉”和“岔口驛馬”特色畜種及產品由國家工商總局核準注冊,獲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主要農牧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大中城市及港澳臺地區,還出口到日本、泰國、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

  打造增收新“引擎”

  陳俊璋今年25歲,大學畢業後在天祝縣商務局的引導下返鄉創業。2014年,在天祝縣的大力扶持下,他注冊成立了甘肅金農商電子商務科技有限公司,獲得了50萬元的貸款,後又成為天祝縣電子商務中心的負責人之一。如今,他的企業擁有440平方米的辦公場所,年銷售額達到2000萬元,累計銷售當地人參果50噸、紅提葡萄8噸、白膧牛肉係列產品10噸。

  天祝縣擁有國家珍稀畜種天祝白膧牛,還有10萬畝高原綠色有機蔬菜生產基地、年產量1120噸的食用菌、2500畝紅提葡萄等優勢產業基地。為引導群眾發展“互聯網+”,進一步提高產品附加值,天祝縣出臺了《關于加快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扶持電子商務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措施,大力扶持電商發展。目前,全縣已建成電商企業35家,開辦農村電商網點172家,完成交易額3000萬元。

  與此同時,旅遊業也已成為天祝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十二五”期間,通過開發旅遊景區、完善景區設施、強化宣傳推介等,累計接待遊客290.4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1.56億元。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全縣農家樂、藏家樂總數達到495戶,一大批群眾通過旅遊業實現了脫貧增收。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