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浙江衢州:山清水秀,放心農業鋪畫卷

2016年08月04日 08:55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成群的白鷺在水田里嬉戲覓食,潺潺溪流環繞著青翠的竹林,田園美景,目不暇接。不遠處,便是衢江區全旺鎮的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園區,走進園區的設施大棚,葡萄晶瑩剔透,西瓜汁甜肉脆。

  如此的好山好水好果實,在衢江並不鮮見。衢江正用嚴謹的標準、嚴格的監管、嚴厲的處罰、嚴肅的問責,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讓放心農產品成為當地的標志性品牌。

  土凈水清,環境優勢化為生產優勢

  在衢江區的家庭農場,常常聽到農民說:“吃我們這里生產的農產品,盡管把心放肚子里。”他們的自信從何而來?

  全旺鎮高老莊家庭農場負責人李仁廣的自信來自于“土好”。炎熱的天氣難以阻擋採摘客的熱情,在大棚里,遊客們三三兩兩圍在樹下,挑選、拍照。老李指著個大色艷的桃子說,“好土結出好果子。每年10月份,施一遍有機肥,讓土地‘吃飽’;土質缺鈣,用落果加紅糖,發酵成酵素肥,讓土地‘吃好’。”如今,老李的農場成為自駕遊熱門目的地。

  全旺鎮葉青家庭農場負責人顏菊飛的自信來自于“水清”。“尖峰山水庫是我們的灌溉用水,水庫里的水清澈如鏡,夏天還有不少螢火蟲。這樣的水澆出的果子,還能不放心?”

  作為柑桔大縣、產糧大縣、生豬調出大縣,衢江的農業在很長時間里一直跟‘大’聯係在一起。衢江區委書記吳江平說,“過去農業發展更多強調的是數量,為的是保障供給,在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當下,農業發展要更多注重質量,注重結構,注重滿足日益升級的消費需求。”

  如何才能由大轉強?該用什麼來撬動農業的轉型升級?衢江人在思考,也在尋找著自身的優勢。

  說起區域優勢,最讓吳江平引以為傲的,就是當地的好生態——地處浙江西北部、錢塘江上遊,是國家生態示范區,境內的烏溪江水質常年保持Ⅰ級地表水標準,森林覆蓋率達到72.9%。

  優勢資源疊加優勢產業,衢江人選擇將放心農業作為當地農業轉型升級的支點。

  放心從何而來?

  產地環境是農業生產的基礎,產地環境好,農產品的質量才能保證。衢江從土壤、水質、空氣入手,構建立體的產地環境保護體係。

  凈土——建立土壤環境監測預警,對全區家庭農場、企業進行土壤環境普查,並根據各地的土壤環境質量,科學規劃生產布局,環境不達標,堅決不種果種菜。為減少農殘,2015年全區減少農藥商品用量148噸以上,推廣商品有機肥2萬噸。

  清水——“五水共治”,改善區域水體質量;投入5億多元推進生豬養殖污染整治,將近300萬頭的生豬飼養量削減至59萬頭之內;所有山塘水庫一律禁止投料喂養,實行清水養魚;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實現行政村全覆蓋。

  潔空氣——為降低粉塵污染,一次性關閉上方鎮鈣產業160多家石灰土窯和輕鈣企業。

  土凈水清,瓜果飄香。經歷了治理污染的陣痛,衢江的環境質量大大改善,為放心農業生產奠定了良好的環境基礎。吳江平說,發展放心農業要算清“經濟賬”和“生態賬”,護好綠水青山就能為群眾換來金山銀山。

  提質增值,“噸農業”變身“克農業”

  軟籽石榴300元一個;紅心火龍果20元一個……在衢江區,以前論噸賣的農產品,如今論個賣。農產品為何能夠身價高漲?

  “農產品賣不上價,質量參差不齊是主因。質量高了,價格自然不會差。”在蓮花鎮流轉270多畝地的陳建海回顧自己的家庭農場發展之路,頗有感觸。地力“欠”了,撒肥;病蟲害來了,噴藥;地里的老幾樣多少年都沒變過……

  如今在他的智能化大棚里,手機就可以操控通風、施肥、噴水,標準化的生產流程,讓他省了心。自家產的新品種蔬菜、水果比普通的貴上近一倍也不愁銷路,讓他體會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吳江平說,發展放心農業,歸根結底要靠農民去種植、管理,所以一方面要通過建立完善的標準生產、質量安全追溯、生產經營誠信、農資市場監管等體係,幫助農民適應新的生產方式;另一方面,要讓農民獲得更好的回報,感受到放心帶來的效益。

  生產標準嚴格執行。“一月:休眠期,安全越冬,殺蟲滅菌;二月:萌芽期,提早萌芽促早發……”從種植到採收各環節的技術標準,尤其是病蟲害防治、農藥施用次數等,都標注得一清二楚。如今,在衢江種植茭白的農場和公司里,多有著這樣一幅《雙季茭白標準化生產技術模式圖》。

  還不只是茭白,茶葉、生豬、水產品等產業都制定了全程標準化生產圖。因為能按圖生產、標準化管理,放心農產品種植風生水起。

  在蓮花鎮的天澤科技有限公司,茭白色澤潔白,質地脆嫩。公司總經理助理羅偉鋒介紹,通過每畝茭白地套養100—150只甲魚的茭鱉共養模式,不再需要噴灑農藥就很好地解決了害蟲難題。“經過檢測,農場茭白的191項指標均達到出口日本的要求。雖然價格較高,但常常供不應求。”羅偉鋒說。

  套袋而生的獼猴桃,佩戴“出生證明”的蓮藕,稻鱉共養的農田……標準化的生產流程背後,是衢江“一個主體、一套標準、一張模式圖、一份生產檔案、一個品牌”的標準化工作機制正在形成。

  生產過程透明可溯。在衢江區,即使是兩個茄子、一把青蔥、三個獼猴桃,包裝的盒子上都貼著二維碼。這個二維碼標簽內包含產品的播種、施肥、殺蟲、採摘時間以及種子來源、所施肥料廠家等全部信息。

  檢測網絡全面覆蓋。目前衢江鄉鎮(街道、辦事處)農產品檢測室配備率達100%,272個行政村配齊農村協管員,檢查巡查、抽樣送樣,全程跟蹤。

  在實現放心農產品增值的過程中,政府積極幫助農民對接市場。引進“鄉村淘”、開通家庭農場免費直通車……安全放心的農產品不僅滿足了升級的消費需求,也提升了土地的產出率。目前,在衢江26萬畝土地上,“萬元田”達到6.2萬畝,其中“兩萬元田”3萬畝。

  創新機制,個體安全延伸至整體安全

  實現單個農產品、單戶家庭農場的放心不難,難的是如何實現全產業鏈、全區域、可持續的放心。

  “農業生產涉及幾十個環節、眾多的生產主體,牽一發而動全身。衢江區打造放心農業,是整體上的放心,需要從機制上突破。”吳江平說。

  集聚土地資源,實現全區域放心。“衢江從土地集聚入手,引導土地向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推廣標準化、規范化生產過程,提高放心農業規模化水平。” 吳江平說,目前衢江區發展家庭農場1337家、經營面積8.9萬畝,佔全區耕地的34.2%,其中經營面積達100畝以上的有790余家。

  培育龍頭企業,實現全產業鏈放心。“目前衢江數量眾多的家庭農場仍屬于塊狀經濟,未來應該實現集群發展,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各類生產主體合理分工,將安全放心嵌入整個產業鏈。”吳江平介紹,該區已有211家家庭農場轉為企業,其中45家轉為公司,浙江省農發集團在衢江區成立了新農都集團,參股、收購了其中的一部分。目前已經形成了龍頭企業負責科研、銷售,家庭農場專注生產的良性互動。

  建設人才隊伍,實現可持續放心。打造放心農產品,核心在人。獎勵“學習”,是衢江區創新使用農業發展專項扶持資金的新辦法。為了讓優秀家庭農場主“走出去”,把外面好的經營方式、經營理念、管理模式引進來,2013年起,衢江區取消原來的年終考評方法,將部分農業項目補貼資金用于優秀家庭農場主“見世面、學本領”。2015年,又有120余人次的家庭農場主赴臺灣等地考察學習。為吸引大中專畢業生從事家庭農場工作,衢江還出臺了“五險一金”補助、學費補助等政策。

  集聚起土地、人才等要素,搭建起安全的產業鏈條……如今,漫步在衢江的家庭農場,果蔬長廊、景觀噴泉,蓮花塘、烏篷船,小橋流水、瓜果鮮翠,一個個農場一道道景,一幅放心農業的美麗畫卷正在這里徐徐鋪開。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