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出臺《多元牧業發展規劃》,通過優惠政策扶持、推進技術服務、創新養殖模式等措施,開啟了畜牧業多元化發展的新時代。
這樣的創新之舉、騰飛之策,近年來在這個聞名遐邇的奶牛大縣屢出不止。
畜牧業是這個縣的傳統產業,也是支柱產業。牧業發展,草業先行。經過十幾年的“生態會戰”,杜爾伯特綠遍原野,年產幹草總量增長20萬噸。做大做強畜牧業,縣委、縣政府的“腰桿子”硬了,農牧民也吃了“定心丸”。
上世紀90年代以前,杜爾伯特畜牧業由遊牧轉軌舍飼,但沒有走出粗放式養殖的“舊框框”,加之沒有成規模的畜牧業龍頭企業牽引助力,畜牧業弊端依舊、持續低迷。進入新世紀,杜爾伯特下足招商引資功,2000年成功引進乳業“巨頭”伊利集團,畜牧業發展翻開新篇章。伊利集團入駐至今,先後6次裂變擴產,總投資由3000萬元增加到15億元,累計支付奶資48.6億元、上繳稅金近10億元;日處理鮮奶能力由200噸提高到3000噸,年生產配方奶粉5.7萬噸,成為亞洲最大的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產基地。
龍頭企業的加盟,為杜爾伯特奶牛業發展注入活力:奶站陸續落戶鄉鎮,全自動榨乳取代手動;不斷加大繁育改良、防疫滅病工作力度,奶牛群體質量迅速提高;2013年從澳大利亞引入優良高產奶牛1868頭,提升牛群質量。
2011年,率先在全省實施奶牛規范化牧場建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和產業化快馬加鞭,設施薄弱、良種化低、技術落後,人畜混居、糞便隨棄、污染嚴重等長期制約畜牧業發展的“死結”一一開解,奶牛養殖乘勢轉型升級。截至2015年末,全縣建設300頭以上規模的標準化牧場(小區)101處,可容納優質核心奶牛種群6萬頭,牧場奶牛平均單產7噸。實現滿負荷運營,全縣核心高產優質奶牛全部入住牧場後,交售商品奶可達21萬噸。獲評全國牛奶生產強縣、全國優勢奶牛產業帶建設示范縣。
一手牽牢奶牛業,一手大力扶持肉牛、肉羊、鵝鴨、狐貉等養殖業,促進畜牧業多元發展。先後引進合隆羽絨、隆瑞食品、伯特蘇、牧原藥業等龍頭企業6家,年屠宰分割畜禽325噸,加工羽絨86噸。把開展和牛繁育改良作為促進畜牧業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手段,與龍江元盛公司合作,利用荷斯坦奶牛群體和閒置奶牛圈舍、奶站等基礎設施,為農牧民養殖開辟新路徑,計劃發展優質和牛1萬頭,實現增收8000萬元。與哈爾濱谷實牧業集團簽訂5000頭生豬養殖場建設合作協議,通過“先放養再回收”模式,年可出欄生豬10萬頭;計劃發展規模肉牛養殖場、千只肉羊育肥基地30處,飼養量分別達到10萬頭和40萬只;計劃建設萬只良種萊茵種鵝繁育示范基地、狐貉集約化養殖場10處,養殖總量400萬只以上。
2015年末,全縣畜禽養殖戶達15800戶,肉牛、肉羊、大鵝飼養量分別達2.9萬頭、27.3萬只、55.7萬只,多元牧業總產值已達5.78億元;畜牧業總產值30.9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55%,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1.4%來自畜牧業。傳統牧業大縣“生肌活血”,在再造新優勢中凸顯“支柱”之強。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