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離不開糧食、蔬菜,但現如今農業卻已淪為一個弱勢產業。農業人才匱乏,勞動力斷代;一些農民依然靠天吃飯,農業投入薄弱。為逐步改變這一現狀,武清區大膽創新,在本市各區中首家建立院士工作站、吸引頂尖人才,同時保護好當地土專家,打響人才保衛戰。首家創新建立微信平臺,設立村官論壇,徹底打通科技推廣最後一公里。首家建立農業創業工坊,吸引大學生在種養殖上大膽創業,扶持更多農業創客。通過實施這些創新措施,給傳統農業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全區農業生產呈現出勃勃生機。武清區的經驗證明,只有認真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農業生產才能取得更好成效。
聘請兩名院士加快優種選育
遴選十位“土專家”傳幫帶
2016年夏收,武清區一些麥農依靠種植新品種每畝增收70元。該品種就是由武清區種植業發展服務中心從中國農科院作物研究所引進的“中麥996”,屬于高產穩產強筋冬小麥新品種。武清區運河種業負責人介紹,其最大特點就是強筋,可與國外強筋麥媲美,特別受到中外食品加工企業的青睞,在武清區示范、推廣面積已經達到1.5萬畝左右,增收一百多萬元。
在市科協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武清區在2014年10月建立了院士專家工作站,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莊巧生、范雲六兩位院士簽訂了共建協議,聘請兩位院士為武清區人民政府特聘顧問。武清區種植業發展服務中心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等15家農業科研院所簽訂了高素質人才引進、培養及農業新品種、技術引進的合作協議。
院士請過來不當擺設,更不是為了面子,而是真正讓院士發揮才幹。為此,武清區種植業發展服務中心,每年投入院士工作費及各項科研費用30萬元,抽出20名技術骨幹(其中包括高級農藝師4人、農藝師6人、助理農藝師及以下技術人員10人),協助院士及專家搞好品種試驗工作。
自建站至今,院士們共培訓各類農業技術人員260人次左右,使該區農業人才加快成長。專家工作站還幫助武清區先後與“北京德農、中鮮玉(北京)鮮食玉米試驗聯合體、吉林吉農高新技術發展股份有限公司、8+2科企創新聯合體、中玉科企聯合(北京)種業技術有限公司”等23家國內億元以上種業集團簽訂合作協議。近兩年來,共引進春、夏播玉米區域試驗81組,涉及新品種、品係共1050個。院士工作站還解決了全區在小麥、玉米、蔬菜方面研發能力欠缺等問題,遴選及選育出高產優質品種和配套技術,加快了該區優良新品種的更新換代。
武清區種植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武剛介紹,農業生產就是“土里生金”,需要腳踏實地。他們除了聘請院士之外,還大膽創新,開展了評選“土專家”的活動,目的就是讓他們傳幫帶,加快培育更多的青年農民。為此,他們從全區篩選出10名土專家,並對土專家應具備的條件、申報程序、篩選產生、評審聘用以及待遇和義務做出詳細說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們以區農廣校為陣地,讓土專家定期來舉辦講座,培訓青年農民,目前已經培育出38名新型種植能手。蔬菜土專家王連合、胡運生,果樹土專家劉洪城,蘿卜土專家張書義,種子店土專家盧桂全等都把自身的絕技傳給了年輕的農民,效果特別好。
“微農專家”24小時在線答疑
村官論壇讓村官大開眼界
“打開微信,搜索欄中輸入‘微農專家’,就能找到微信公共服務平臺了。你們有啥問題,在上面可直接提問,會得到專家的回復。”連日來,武清區多位農業科技人員深入溫室大棚,向農戶推介新建立的微信平臺,受到了農戶們的熱烈歡迎。該區大良鎮一位菜農高興地說,原來蔬菜發生病蟲害不知道怎麼辦,找專家不太容易,常常貽誤防治最佳時期。現在好了,有了這個平臺,可以24小時跟專家請教,這個平臺很好。
武清區種植業發展服務中心信息中心負責人介紹,“微農專家在線”是智慧農業的一部分,利用微信平臺快捷迅速方便的特點,建設新型莊稼醫院,打造為農服務平臺,還免費提供相關農業政策咨詢和農業技術問題解答等內容。目前,“微農專家在線”平臺在線專家共58人,種植中心48人,另外還聘請了10位農業技術資深土專家參與在線坐診。
據了解,這些專家分屬領域廣泛,農業實踐經驗豐富。涉及植物保護、種子管理及新品種推廣、蔬菜栽培與管理、農業信息技術、農業政策等方面。“微農專家在線”實行了農業技術全覆蓋。農戶無論是碰到種植技術、用藥技術、施肥技術,還是病蟲害防治、政策咨詢等問題,只要拍張照片通過手機、電腦等數字終端上傳到“微農專家在線”,後臺專家便能及時準確給出解答,能及時有效破解食品安全、科技應用、為農服務等“最後一公里”問題。
為更好地促進該區農民增產增收,輻射帶動周邊地區農業發展。2016年,武清區種植業發展服務中心還出版內部資料《大美田園》,內容有推廣新品種、新技術,還有市、區農業結構調整的方針政策,目前已經發放至每個村街和農民專業合作社。
村官,特別是種植業為主的村官,對該村的農業生產起到很大的作用。為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從2014年開始,武清區種植業服務中心創新舉辦了村官論壇,效果特別好。多位村官高興地說,原來自己在村里只是默默地帶著村民幹,視野狹窄,對新政策不了解,對新技術更不知曉。現在有了村官論壇,感覺一下子豁亮了,在論壇上學到了很多新東西,了解了當前很多農業生產的最新動向。
武剛說,村官論壇的內容是結合農業結構調整工作,以“講農政、論農策、話農事、為農民”為主題,圍繞農業結構調整轉型方面的政策和構想展開。旨在幫助村幹部更好地把握中央、市、區惠農政策,增強服務“三農”的本領。
建立農創工坊 搭建創業平臺
吸引年輕人回歸農田創業
“我們因為都是來自農村的,大學畢業後特別想在農業上有所作為,但是我們沒有資金,也沒有技術,當時就很苦惱。後來得知武清區種植業發展服務中心有農創工坊,我們找到了專家幫忙。專家們及時給我們設計創業方案,並建議我們從設施農業出發,他還幫助我們租賃了溫室大棚,種植名特優新品種,並申請了10萬元的創業基金,取得了成效。”兩位大學生談起農創工坊對他們創業的幫助,讚嘆和感激之情發自肺腑。
2016年2月,武清區種植服務發展中心成立了本市首家農創工坊,服務農業創客,發展創客經濟。農創工坊主要服務內容:開展政策咨詢講解、精準目標創業、種植規劃布局、全程技術指導、管理運營建設等。
“創客,這幾年方興未艾,但是農業創客很少見。為此,我們決定建立武清區農業農創工坊,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有知識的年輕人回歸農業,用他們的熱情、活力和創造力,引領傳統農業提質增效。”談起農創工坊的創建原因,指導專家邵風成無比激動。
記者看到,農創工坊坐落在武清區南蔡村鎮張辛莊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內,佔地120平方米,辦公室5間。邀請了中國農科院博士生導師何中虎,聊城大學林果專家邱艷昌教授等四個領域20名專家作為創業導師,進行創業指導。
邵風成告訴記者,農創工坊充分發揮了政策、技術、經驗等優勢,為更多農業創客提供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開放式的創業孵化指導,並聯合其他部門為創客提供公司注冊、金融服務、技術培訓等服務,讓更多的農業創客實現創業夢想。目前,農創工坊已經有二十多位農業創客在專家指導下開始創業,並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涉及蔬菜新品種植、銷售、深加工等創業領域。農業創客們的行動感染了當地很多農民,啟發了他們的農業生產智慧,高效生態農業,綠色深加工農業等正在武清大美田園開花結果。(記者 陳忠權 通訊員 王建強 張巳初 蘭立邦)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