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雲南玉龍縣:點燃脫貧致富新希望

2016年08月05日 11:26 來源:雲南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紫色的紅油生菜

  今日看點

  品種繁多、種植規范、長勢喜人、初具規模。這是雲南廣福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露天蔬菜種植基地給記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7月19日,記者來到玉龍納西族自治縣九河鄉中和村委會3組採訪,看到綠油油的蔬菜結滿果實,紅紅綠綠的番茄、金色紫色的瓜菜格外惹眼。正在基地給番茄搭架子的村民高興地告訴記者:“多虧了廣福公司來我們村建基地,我們才能種出這麼好的蔬菜。”

  能人引領 流轉土地促進百姓增收

  九河壩子海拔在2300米以上,屬于典型的高寒冷涼地區。過去,這里一年間有大半年時間霜凍,當地幹部群眾一直為如何發展高原特色農業而苦苦思索著。今年3月,雲南廣福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到中和村3組流轉土地,建立露天蔬菜種植基地,點燃了九河鄉探索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希望。

  在基地採訪時,記者見到了今年53歲的廣福公司董事長肖樹林,他是一位土生土長的中和村人。肖樹林早年曾在外工作,後來自己開公司、當老板、搞建築。去年以來,面對日益低迷疲軟的房地產建築市場,這位精明能幹的白族漢子,開始把目光轉向農產業,瞄準家鄉那一片片貧瘠的土地。去年年底,他注冊成立了雲南廣福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並回到村里,以每年每畝700元的價格從村民手中流轉了200畝土地,建立露天蔬菜種植基地。

  “公司租了我家4畝地,我來基地上打工,每天工錢收入70元,家也照顧著了,錢也掙到了。”村民王福蘭說,以前種谷子和包谷,一年苦到頭,也只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現在到基地上務工,1個月就能掙著2000來塊錢,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

  能人回鄉引領租地種菜,給村里的富余勞力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新門道。基地負責人彭尚易也是九河人。他介紹,像王福蘭一樣,到基地務工的人每天都有40多人,多的時候有幾百人。

  “每次回家,看到村民在土地上找不到錢,心里很不是滋味。”肖樹林說,村民長期以來只能種點包谷和稻谷,收入不好,于是就萌發了闖一闖、試一試的想法。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改變家鄉的“窮樣子”,讓鄉親們都過上好日子。

  基地示范 選出最佳適宜品種推廣

  紫色的紅油生菜,翠綠的美國大速生、結球茴香,看上去像萵筍一樣的油麥菜,個頭能夠長到100公斤的大南瓜……漫步在廣福公司蔬菜基地,記者看到了很多聞所未聞的蔬菜品種。

  “目前,基地一共種植了265個蔬菜品種。”彭尚易介紹,公司建立這個基地,主要是進行示范種植,從中選育出最適宜生長的品種在九河鄉的廣大農戶中進行推廣種植。

  記者了解到,在這個基地上,常規的番茄畝產達8噸,按照每公斤兩元的價格批發,產值達1.6萬元。其他的高效蔬菜品種,試種下來產值還要比番茄高得多。

  廣福公司的蔬菜種植基地剛剛建立,就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基地生產的無公害、高效優質蔬菜,成了機關單位、學校食堂的專供菜。馨雅園餐飲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江,專門帶人到基地考察,洽談供貨事宜。附近村子的群眾,更是紛紛到基地觀摩,與公司商談合作事宜。市縣農業和科技部門,也紛紛組織人員到基地考察學習。

  基地才剛剛建立就一直在基地上打工的村民彭秀蘭,現在已經成為蔬菜種植的行家里手。“不僅增加了收入,還學到了技術。”她說,每天跟著基地的技術人員,學到了不少新技術。下一步,她要把學到的技術運用到家里的兩畝地上,多種菜、種好菜。

  “以基地作為示范點向村民輻射推廣,把九河的蔬菜種植面積擴大到2000畝。”肖樹林說,公司將結合各個村組的資源優勢和生態特點,選育出最適宜栽種的品種,由點到面、逐步推開。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由公司統一提供種苗、技術,蔬菜成熟後由公司回購,努力構建“一個村小組,一個特色種植區”的基礎框架,最終形成“一村一品”的規模化、高效化高寒冷涼地區露天特色蔬菜產業發展新格局。

  科技支撐 技術人員現場全程服務

  “露天種植蔬菜之所以能夠成功,得益于有強有力的科技支撐。”肖樹林介紹,過去在九河,除了谷子和包谷,幾乎種不出別的蔬菜。要在九河這樣的高寒冷涼地區發展蔬菜,沒有科技支撐不行。

  今年3月,肖樹林來到雲南農業大學尋求科技支持,他向雲南農業大學生物多樣性應用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負責人紀韻祚教授說明來意後,兩個人一拍即合。隨後,紀韻祚帶著他的團隊來到基地,在對九河的天氣、日照、水、土壤等進行監測後,制定了一整套詳細的種植規劃,並留下5名技術員。扎根基地進行現場全程指導。之後,紀教授每隔半個月就會來基地一次,一呆就是10來天。每次來,紀教授都要下到田間地頭,對蔬菜的生長情況進行觀察,並根據長勢隨時調整種植方法。

  在基地,記者見到了來自雲南農業大學生物多樣性應用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技術員龔梅。在雲南農業大學植保專業畢業後,龔梅就留校做了一名植保和蔬菜種植技術員。今年3月,她跟隨紀教授來到九河鄉中和村,做起了蔬菜基地的技術指導員,並一直幹到現在。

  “我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和普通農民幹一樣的農活。我一邊做、一邊手把手教來基地打工的村民。現在,他們對追肥、修枝打杈、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已基本掌握。”記者見到龔梅時,只見她正在用棍子攪拌剛稀釋好的生物劑。她說,近一段時間的高溫高濕天氣,很易引起病蟲害,她正在準備給蔬菜打保護劑。

  基地在引進推廣新技術的同時,還對附近的村民開展技術培訓。目前,掌握蔬菜種植先進技術的村民,已經達到3000多人。他們表示,要將用學到的技術運用到實踐當中,通過開展與公司的合作,把自家的地都種上蔬菜。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