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之北,群山疊巒。
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讓河北承德肩負起首都生態屏障的特殊任務,也迫使承德面對擺脫“環首都貧困帶”的艱巨挑戰。
境內灤河、潮河水係是京津唐的重要水源,佔潘家口水庫年入庫總水量的93.4%、密雲水庫入庫總水量的56.7%。因此,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中,承德被定位為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
5個國家貧困縣、5個縣被列入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1個省定貧困縣和1個繼續扶持縣。貧困村數佔行政村總數的35.5%,仍有貧困人口 47.02萬人,貧困發生率為18%,高于全國10個百分點以上。深山區、壩上高寒區、水庫移民區、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集多種貧困類型于一體。承德貧困情況復雜,脫貧攻堅任務艱巨。
2014年2月26日召開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對張承地區的定位是:加快建設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同步考慮解決周邊地區的貧困問題。
理清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關係,才能擺脫貧困全面步入小康。承德市委書記周仲明說:“必須走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路子,既要搞生態,又要求生財,生態生財,才能實現脫貧致富。”
瞄準一個定位——綠色產業支撐脫貧攻堅
脫貧必須要發展產業,發展什麼產業是擺在承德面前的現實抉擇。
事實上,承德可以依靠自然礦產資源實現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承德是我國除攀枝花外唯一的大型釩鈦磁鐵礦資源基地。黃金產量居河北省第一位,鉬、銀、銅、鉛、鋅和花崗岩、大理石等資源豐富,域內曾經有各類礦廠1300多個。
但戰略定位決定,這樣的發展路子不可取,也不可持續。“承德發展產業必須從‘有煙’轉向‘無煙’。”承德市市長常麗虹說,“實現產業由‘黑色’向‘綠色’的轉變,一手抓礦業砍轉整合,一手抓綠色生態產業崛起。”
4月8日,承德市啟動百礦披綠和百礦關閉的“雙百行動”,啟動對100家重點礦山企業進行修復綠化,關停取締100家資源品位低、經濟效益差、礦山生態環境不達標的礦山企業。
2016“雙百行動”,標志著承德創建國家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的全面推進。未來3-5年,承德計劃完成60平方公里損毀山體的治理,壓減礦業權700個,引導礦山企業轉產轉型400家以上,淘汰取締300家左右,引領傳統礦業轉型升級。
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產業也正在為脫貧攻堅提供強有力的支撐。6月26日,記者來到承德市平泉縣桲欏樹社區,漫步在半山腰的果林里,望向山下,統一規劃的民房錯落有致。而幾年前還並不是這般美麗景象,19個散落在偏遠山區的貧困村,掙扎在貧困線上。平泉金茂礦業集團有限公司是社區建設初期的“天使投資人”之一,金茂礦業資助社區300多萬元修建觀光路、倣古牌樓、汽車配件廠等產業基礎設施,除在桲欏樹社區外,金茂礦業還利用尾礦廢料在水毀耕地、荒廢河谷、河灘等造田還林,建立食用菌產業示范基地等。
承接京津產業轉移,承德不是照單全收,而是時時刻刻瞄準符合“京津後花園”要求的綠色產業。文化旅遊、清潔能源、大數據及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綠色食品及生物醫藥、天然山泉水和醫療康養等十大綠色產業相繼落地承德,為承德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能。
“以脫貧攻堅統領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以綠色生態農業產業支撐脫貧攻堅,一二三產融合聚產成帶,打造一批農業扶貧產業帶。”承德市委常委、秘書長劉文勤說。
走進灤平縣興春和生態農業園,這里正在打造產業園內部的生態閉環。種植青貯玉米提供飼料,養殖畜禽生產肉蛋奶,畜禽糞便作為沼氣工程和發酵食用菌培養基的原料,沼氣發酵後的廢渣、廢液作為種植飼草和設施蔬菜的有機肥料。
興春和是承德循環農業發展“小閉環”的典型代表。而堅持發展循環生態農業,不僅僅是單個產業園區的小閉環,承德正在以“五個百萬”工程建立全域的生態大閉環。翻開承德農業產業版圖,“百萬畝經濟林、百萬噸食用菌、百萬畝中藥材花海、百萬頭優質肉牛、百萬只優質肉羊”的五個百萬工程正漸次繪畫成型。
[責任編輯:劉暢]